正文 第一章 青銅時代與青銅文化

銅(Cu)是人類最早認識和利用的金屬。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天然的純銅塊,呈紫紅色,所以又稱紅銅。它們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早在幾千年前人類使用磨製石器工具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在採集石料製作石器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純銅塊,並把它們採集來,按照製作石器的方法,把它們錘鍛、打磨成為小刀、小錐或小件裝飾品來使用,這就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銅器。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用天然紅銅製成的銅器是在土耳其南部恰約尼遺址發現的公元前七八千年的銅針和銅錐。

在自然界還存在著銅礦石,常見的有孔雀石,這是一種氧化銅礦(CuCO·Cu(OH)),因其顏色呈藍綠色,很像孔雀的羽毛,因此,引起人們的喜愛,從很早的時候起,人們就把它們採集來製作項鏈等裝飾品。後來人們發現,孔雀石偶然掉在炭火中,經高溫會熔融成為銅液,冷卻凝固時可以隨意成形。這種現象不知重複發生了多少次,經過漫長的歲月,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終於發明了用孔雀石加木炭來冶煉並鑄造紅銅器的技術,從此,紅銅器開始普遍出現了。因此,這個時期又被稱為紅銅時代,或銅石並用時代。例如埃及在公元前3500年—前3100年的格爾塞文化時期就有了冶鑄的紅銅刀、匕首、斧和錛等。在中國,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的墓葬中出土了約為公元前2085年冶鑄的紅銅鈴。

但是,紅銅硬度低,不適於製作生產工具,所以,在生產中發揮的作用不大。後來,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又發現了錫礦石,常見的有錫石,這是一種氧化錫礦(SnO);並學會了用錫石加木炭冶煉出錫(Sn)的技術。在人們掌握了冶銅術與冶錫術的基礎上,人們又進一步發明了用紅銅加錫熔煉為青銅合金的技術,並且認識到青銅比紅銅具有更大的優越性。

具體來講,青銅的優越性首先是硬度大。紅銅的硬度為布林氏硬度計的35度,加錫5%,其硬度就提高為68度;加錫10%,即提高為88度。並且經錘鍛後,硬度可以進一步提高。例如加錫10%的青銅,經錘鍛後,硬度增至228度。其次,青銅熔液流動性能好,凝固時鑄造收縮率很小,因此,能夠鑄造出刃部鋒利、輪廓分明、花紋纖細的器物。第三,青銅的化學性能穩定,耐腐蝕,可以長期使用與保存。此外,青銅合金的熔點較低,青銅器用壞了以後,還可以回爐重鑄。

由於青銅具有上述優點,所以,適合於製作生產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器。因此,古代的人們在發明了青銅冶鑄術以後,就廣泛地使用青銅來製作各種生產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器等。而青銅器一旦在生產和生活中廣泛應用,就使人類社會的生產與生活各個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首先,青銅冶鑄業的高度發展,給農業及其他各種手工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銳利的工具,促使勞動生產率大為提高,農業和手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也促使農業與手工業進一步分工,手工業內部進一步分工,使得整個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其次,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的生產關係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使社會的整個面貌大為改觀。這就是說,青銅器的廣泛使用,促使人類社會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一次質的飛躍,即從石器時代飛躍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青銅時代。

總而言之,青銅就是以銅為主(基)的合金的一種,古代青銅器主要是銅與錫的合金,此外還有銅與鉛(Pb)的合金,銅與錫、鉛的合金等。必須指出的是,青銅在古代原來的顏色大多是金黃色的,因此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以及在周代的青銅器銘文中都稱青銅(或銅)為「金」。只是由於經過長期腐蝕,古代青銅器的表面往往生成一層青綠色銹,所以今天大家稱之為青銅。

青銅時代就是人類使用青銅製作主要的生產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器的時代,是人類物質文化發展史上繼石器時代之後的第二個時代,是人類使用金屬的第一個時代。在青銅時代,青銅器無論是在生產上還是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佔有主導地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因此,人們才稱人類歷史上的這個時代為青銅時代。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看,世界各國都經歷了青銅時代。埃及在中王國時代(公元前2133年—前1786年)出現了青銅器,新王國時代(公元前1567年—前1085年)青銅冶鑄業達到全盛,用青銅製作生產工具、戰車及廟門上的飾件等。在兩河流域南部的烏爾第一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700年—前2371年)已經出現了青銅器,到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113年—前2006年)青銅器開始流行。印度河流域的青銅時代是公元前2350年—前1750年的哈拉巴文化,青銅器有鋤、鐮、刀、斧、劍等。並且,埃及、兩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都在青銅時代進入了文明時期。

古代中國,根據文獻記載及考古發現,早在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的夏代時期就已經開始進入了青銅時代。古代文獻上有夏代鑄九鼎的傳說,如《史記·封禪書》:「(夏)禹收九牧之金(銅)鑄九鼎,皆嘗亨鬺〔shang傷〕上帝鬼神。」新中國建立以後,在探索夏文化的考古發掘工作中,考古工作者在文獻記載的「禹都陽城」的所在地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發現了公元前1900年(夏代初期)的青銅容器殘片。殘高5厘米,殘寬5.5厘米,厚0.11—0.15厘米,重35克,表面有綠色及黑褐色銹,呈弧狀,下部有轉折,可能是銅鬶〔gui規〕的腹底部殘片。經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冶金史研究室進行金相及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分析,是含錫7%的青銅製品。同時,在河南臨汝煤山夏代初期的遺址中發現了已使用多次的熔銅坩鍋殘片。尤其重要的是,考古工作者在相當於夏代晚期及商代初期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工作中已發現了青銅鼎、爵、斝〔jia甲〕、盉〔he和〕、戈、鈴等多件器具以及青銅冶鑄作坊遺址。以上這些考古發現有力地說明夏代確已進入了青銅時代。目前學術界對於中國古代青銅器的起源問題正在進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下面介紹一下什麼是青銅文化。青銅文化主要是指通過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揭示的青銅時代人們創造的物質文化。這包括兩個大的方面,一方面是青銅時代的遺物,主要是指青銅器,此外還有陶、瓷器、木漆器以及玉器、石器等等。另一個大的方面是當時人們活動留下的遺迹,包括房屋、村落、城址及墓葬等等。除物質文化以外,也包括當時人們創造的精神文化,例如文字與藝術等。

接下來簡要地介紹一下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冶鑄過程。根據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中國古代製造青銅器主要分為采冶與鑄造兩個大的工藝過程。第一步是采冶,即首先分別採取銅礦石與錫礦石,然後加上木炭,分別冶煉出紅銅和錫。中國古代銅礦蘊藏豐富,據春秋末、戰國初的《管子·地數篇》記載:「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山,……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又據戰國時期的《周禮·地官》記載,當時還設有管理礦山的「(礦)」人。新中國建立以後,在湖北大冶銅綠山、湖南麻陽九曲灣、內蒙古赤峰市林西、江西瑞昌銅嶺、安徽南陵、銅陵等地發現了古代采冶銅礦遺址。現以湖北大冶銅綠山遺址作一典型介紹。大冶銅綠山遺址在大冶縣西北三公里處,遺址南北長二公里,東西寬一公里,儲存有豐富的高品位的孔雀石銅礦,從1973年起開始考古調查發掘,已發現地下採區七處,其時代主要是春秋、戰國至漢代。當時是從地面挖掘豎井及斜井以達到地下礦層,然後開挖平巷和斜巷等進行開採。井巷使用木製框架支護,並已採取利用井口的不同高程產生的氣壓差來自動通風,用泄水槽、儲水井及木轆轤等組成的排水系統來排水,以及用燃燒竹篾在井下照明等技術,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在井巷中還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採掘工具大型銅斧形鑿、銅錛、木鏟、木槌、木瓢、竹簍及繩索等。再有,當時是將採掘的銅礦石就地冶煉成紅銅。在礦井附近發現10餘座冶銅豎爐,其中春秋時期的冶銅爐高2.7米,呈腰鼓形,最大直徑1.6米,是用紅黏土、高嶺土和石英砂等混合夯築而成。爐缸上部設有排渣及出銅的金門及鼓風口,底部有通風溝(圖1)。通過模擬試驗,此爐已經可以連續加料,持續生產,每爐日產粗銅300公斤以上。在銅綠山遺址發現了古代煉銅渣40萬噸,估計這裡曾生產出8—12萬噸銅,其產量之巨在古代世界也是不多見的。

第二步是合金鑄造。這又分為合金、制范、澆鑄三個方面。第一,合金。就是根據所制器物的需要將銅與錫按一定比例配合在一起,放在熔銅爐中加熱熔化,從而得到所需要的青銅熔液,然後就可以進行澆鑄了。關於青銅合金的配製比例,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記載說:「六分其金(銅)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劑)(即銅佔85.7%,錫佔14.3%)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