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宋元話本 第一節 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

宋、元以後,中國的古代小說分為文言、白話小說兩大支流。其中白話小說的發展尤為引人注目。宋、元的通俗小說,或者說故事書叫話本。「話」就是故事的意思,「說話」就是講故事。話本或指「說話」的底本,或指摘錄史書、複述史書或文言小說的通俗讀物。

「說話」這個名稱在隋唐以後方才流行,可是,從實質上看,它的起源是很早的。很多學者認為,《荀子》里的《成相篇》就是一種民間說唱文學的體裁。說話作為一種藝術,在漢魏時就有明確的記載。《三國志·王粲傳》的裴松之注所引《吳質別傳》中提到,上將軍曹真肥胖,中領軍朱鑠體瘦,吳質便召藝人來「說肥瘦」。裴松之的注又引《魏略》,說曹植「誦俳優小說數千言」。這是文人摹擬俳優以說話為戲樂。隋代的侯白是個世家子弟,可是,《隋書》上說他「好俳優雜說,人多愛狎之。所在之處,觀者如市」。至唐代,說話明確地被看作一種娛樂活動。郭湜的《高力士外傳》中說,唐明皇回都後,被兒子肅宗軟禁起來,心情非常苦悶。高力士「或講經、議論、轉變、說話」,來給唐明皇解悶。講經和轉變都是唐代流行的說唱形式,說話當然也是與之性質類似的形式。元稹和白居易曾經在新昌宅聽「一枝花話」,「自寅至巳,猶未畢詞也」。「一枝花」是長安名妓李娃的別名。「自寅至巳」,就是八個小時,可見說話的藝術水平已經相當高。而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就是唐代傳奇名篇《李娃傳》的作者。以前人們對唐代說唱文學的情況不甚了了,自從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寶藏被發現之後,人們才知道,唐代的通俗文學有變文、俗賦、話本、詞文等形式。這些形式和宋元說話藝術之間無疑存在著密切的關係。

兩宋城市的繁榮,工商業的興盛,市民階層的壯大,是「說話」等藝術發展的基礎。當時「說話」聽眾範圍之廣、「說話」藝人數量之多、技巧之高、分工之細,都是今人所難以想像的。宋代的都市中,有專門供市民娛樂的場所——瓦舍(又名瓦子、瓦市、瓦肆)。瓦舍中附設占卜、賣葯、雜貨、飲食等各種服務行業。瓦舍里有表現各種伎藝的勾欄(又名勾肆)。勾欄就是欄干圍成的演出場所。勾欄內有棚,棚里可以演出各種伎藝。瓦舍中受人歡迎的一種娛樂項目就是「說話」。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七七中介紹說,汴京城裡有雜劇、「說話」、弄影戲、小說、嘌〔piao飄〕唱、弄傀儡、打筋斗、彈箏、琵琶等藝人150多家。《東京夢華錄》(孟元老著)卷五中講汴京城裡的「說話」人「不可勝數」,觀眾踴躍、「不以風雨寒暑」、「日日如是」。《武林舊事》(周密著)卷六記南宋臨安市上著名的「說話」人有孫奇、朱修等100多人。宋高宗常把著名的「說話」人召進宮去,為他說唱,以供消遣。甚至北方的金人也向南宋索取雜劇、「說話」的藝人。茶肆酒樓、寺廟佛舍、私人府第、鄉村集市、宮廷內府,到處可以發現「說話」人的身影。宋、元的「說話」人和話本作者中,有民間藝人、落魄文人。從南宋到元代,因為說唱和戲曲藝術的發展,產生了一種專門為「說話」人編寫話本、替戲劇演員編寫劇本的文人行會組織——書會。書會中的人稱為書會先生,也可稱作才人。小說雖然為上流社會所鄙視,但卻要求作者有廣博的知識。要攻讀歷代的文史典籍,熟悉各朝的掌故、名人的軼聞。要熟讀《太平廣記》、《夷堅志》一類收集志怪、傳奇的書籍。風花雪月的故事張口就能描繪,世態人情洞察得清清楚楚。

宋元時代的話本數量很多,僅據宋人羅燁的《醉翁談錄》、明人晁瑮的《寶文堂書目》、清人錢曾《也是園書目》的記載,就有大約140篇短篇話本的題目,但大部分作品都散佚流失了。

「說話」是師徒相傳的,話本也在不斷地被修改、增補、潤色。所以,話本在本質上是一種世代累積的集體創作。話本是適應市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所以,在話本中,除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以外,大量的小商人、店員、小手工業者,登上了小說的舞台。下層市民作為被同情、被理解、被歌頌的角色出現在小說里。話本小說直接和市民見面,受他們的鑒別、評判,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他們的喜怒哀樂、表現他們的追求和理想。話本必須讓文化不高的市民都能聽懂,所以多半用通俗易懂的白話寫成,大量吸收人民的口語,並加以提煉,這就大大提高了小說表現生活、描寫人物的能力。話本直接訴諸人的聽覺,「說話」人以此為謀生的手段,「說話」人之間有行業的競爭,所以話本一般都有曲折的情節,情節發展的節奏比較快。不允許冗長的、靜止的景物描寫。與情節發展關係不大的心理描寫也盡量地壓縮。聽眾不像讀者那樣一卷在手,有反覆體會、品嘗、回味的餘地,「說話」人必須把故事的來龍去脈、把人物的經歷來由交待得清清楚楚。故事必須有頭有尾、結構嚴密、前後照應。「說話」人要吸引聽眾,必須有飽滿的感情、鮮明的愛憎,這也就成為話本的一個特點。「說話」人講述故事的時候,常常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以及歷史知識、文學知識,發揮想像虛構的能力,隨時添枝加葉,以喚起聽眾的趣味。講到枯燥的地方,三言兩語,一帶而過;講到熱鬧的地方,極力鋪張渲染,盡量盤旋。話本小說藝術上的這些特色對我國白話小說民族特點的形成,對我們民族欣賞小說的習慣乃至傳統的形成,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宋、元話本出現以後,中國就產生了所謂通俗小說。它奠定了明清小說發展的基礎。宋、元以前,詩歌、散文佔據著文壇盟主的地位。宋、元以後,小說和戲曲逐漸發達,終於由附庸而蔚為大國,取詩文的地位而代之。話本一出現,就顯示出白話小說藝術上的巨大潛力。明清長篇小說中的三部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都經歷了由話本再進一步打磨加工、最後由作家寫定的過程。其中《三國演義》採用半文半白的語言。

現存的宋元話本大多散見於《清平山堂話本》(明朝嘉靖年間洪楩所編刻)、《京本通俗小說》、《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明人馮夢龍編,合稱「三言」)等小說集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