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聖阿隆素 輝煌的小戰爭

從機場到市區,大約要坐二十分鐘的車。雖然波茲教授找來的計程車不帶空調,不過拜司機狂野奔放的駕駛技術,和硬梆梆的坐墊所賜,我們在顛簸之中,早把炎熱忘得一乾二淨。坐在副駕駛席上的教授,一手按著硬草帽,如同騎在野馬上的牛仔般,大聲吆喝著:「嗨嗬!……嗨嗬!……」

聖阿隆索位於東西橫貫波克諾島的波克齊卡河的入海口,是一座海港城市。按照波茲教授書里的說法,發現波克諾島的哥倫布一行,最初就是在這裡安營紮寨的。

雖然哥倫布的船隊,最開始在島的西岸進行了登陸,然而,迫於山嶽地形和茂密的叢林,而無法進一步探査,船員們只好失望地回到船上。第二天,他們沿著海岸線向東進發,尋找更適合停靠的海港。在「新娘的無名指」附近的淺海中,由於有觸礁的危險,所以他們只能用手劃的小船靠岸。

11月8日下午,船隊在島的東海岸,發現了廣闊的入海口後,再度下錨,進行信心百倍地第二次登陸。他們遇見了這片土地上的土著居民——波克諾族,並受到了盛大的歡迎。波克齊卡河的名字,來源於當地土著語,意思是「與我們逆行的東西」。但是聖阿隆索這個名字,卻是由哥倫布親自命名的。

在西班牙殖民地時代,聖阿隆索設有總督府,海港里停滿了來自歐洲的船隻。為了防止海盜的襲擊,那個時代的波克齊卡河沿岸,有用石頭壘成的高大防護牆。如今被稱做「聖阿隆索要塞」的遺迹,也是熱門的旅遊觀光景點。

而這個要塞,同時也是銘刻著波克諾族最後一刻的慰靈碑。關於被人稱為「聖阿隆索大屠殺」的悲劇,波茲教授在書里是這麼寫的:

聖阿隆索要塞,原本是早期的西班牙殖民者,為了趕走土著——波克諾族而建造的要塞。第二代西班牙總督艾斯帕特洛,將不肯從沿岸地區遷移走的部落,都定為「海盜」,對他們實行血腥鎮壓。武裝起來的白人們,破壞了波克諾族的傳統文化,將他們從安居樂業的故鄉強行趕走。

1548年,迫害到達了頂點。波克諾族最後的首領那荷·耶庫集合起全部的力量,對聖阿隆索要塞發動了總攻擊。然而,在西班牙守衛隊壓例性的兵力面前,他們全軍覆沒。整整三天三夜,波克齊卡河的入海口,都被勇敢的波克諾戰士的鮮血染得通紅。

只有少數女人和孩子倖存了下來,據說他們逆流而上,逃進了西部的山區。但是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聖阿隆索大屠殺」之後,除了島上流傳的傳說之外,就再也找不到波克諾族的足跡了。

「聖阿隆索大屠殺」過去三百五十年之後,1898年,西班牙在與美國的戰爭中敗北,失去了加勒比海地區的古巴、波多黎哥以及波克諾島的領有權。

這場戰爭的勝利,同時也讓美國的勢力,延伸到了菲律賓、關島和夏威夷,一躍成為世界列強。前海軍副部長西奧多·羅斯福在率領「狂野騎士」登陸古巴、切斷海上補給線,而將西班牙軍隊趕出波克諾島之後,一舉成為國民心目中的英雄,順利當選為美利堅合眾國的第26任總統。

我記得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歷史教科書里這樣寫道:「美軍戰死人數為零,這是一場持續百日的輝煌的小戰爭。」

輝煌的小戰爭!……

長眠於聖阿隆索要塞遺址的波克諾戰士的英靈,如果讀到了這句話,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