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國印刷術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第一節 印刷術傳入亞洲各國

朝鮮是首先接受中國印刷術的國家。

中朝兩國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兩國就開始了文化交流。南朝時期,中國宮廷里有高麗、百濟的樂舞,朝鮮有中國的學者、工匠、畫師在那裡講學,傳授技藝。7世紀時,唐都長安有許多新羅留學生,他們廣泛研究中國文化,回國時,又往往帶走大批書籍,並把學到的文化知識、工藝技術,在國內傳播推廣。像後來的新羅著名學者崔致遠,12歲來中國,18歲在唐中進士,回國後,他的書法、詩文在新羅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中國雕版印刷術傳入朝鮮,首先是從傳播佛經開始的。新羅和高麗王朝都崇奉佛教,以佛教為國教。唐朝時,新羅的僧人就從中國帶回寫本《大藏經》,受到全國的歡迎。舉世皆知的現存世界上最早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印本,也是從中國帶回的。宋朝《開寶藏》印成後,宋政府先後贈給高麗王朝三部。11世紀上半期《契丹藏》印成後,遼又送給他們四部,慧昭和尚又買回三部,僅從遼獲得的就不下六七部。此後他們以此為藍本,利用本國生產的好紙好墨,依照中國雕版印刷,從1011—1082年,歷時71年,刻成了第一部工程浩大的《高麗藏》,全書6000多卷,被稱為「高麗之大寶」。可惜公元1232年蒙古兵入侵高麗時,大部分大藏經版都被燒掉了。但是由此可知,中國雕版印刷術傳入朝鮮,大約在10世紀末,而朝鮮自己刻印書籍,則始於11世紀。

公元11世紀,高麗王文宗的兒子王煦(法號義天),曾遊歷中國和朝鮮許多地方,搜集了宋、遼、朝鮮佛教大師的著作,於1101年編成了4000卷的《續藏》,刊印後,曾分贈給宋、遼和日本幾部,不過今天多已散失,殘缺無幾。

公元1237—1251年,在高麗貴族崔氏父子鼎力協助下,歷時15年,又重新雕刻了一部漢文《大藏經》,全藏共6791卷,刻版81258塊,每塊版兩面刻字,這就是有名的八萬《大藏經》(圖20)。直到今天八萬塊經版,幾乎還完好無損地保存在朝鮮南部慶尚南道伽倻〔ye耶〕山上的海印寺中,這可能是目前保存在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木雕印版,比我國1738年完成的保存至今的《乾隆版大藏經》早了近500年。因此海印寺被稱為「海東敦煌」。

朝鮮刻印非宗教書籍也始於11世紀。那時,高麗王朝一面從宋朝購買大量書籍和書版,如義天和尚就曾運回《清涼疏》版片及1000卷的印本和寫本書籍;有些福建商人還代他們定刻書版,用商船運去,從中獲取厚利。另一方面,為適應科舉考試和文人學士對書籍日益增長的需求,又翻刻了很多中國的儒家經典、史書和醫書。公元1042年刻印了《漢書》、《後漢書》和《唐書》,隨後又刻印了《禮記正義》、《毛詩正義》和《傷寒論》、《肘後方》等。

12世紀初,高麗王朝在國子監設立印刷所,開始大規模印書,政府藏書達到幾萬本。

公元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建立李朝,改國號為朝鮮。李朝建立後,由於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活躍,人們對書籍的需求量進一步增大。因此,政府和民間都大量翻刻中國的重要經史子集、醫學著作和通俗小說,即所謂「諸子百家無不鋟梓,廣佈於世」;同時也出版了朝鮮人自己的著作,如三大醫書:《鄉葯集成方》 、《醫方類聚》 、《東醫寶鑒》 ,還有史書《三國史》、《高麗史》、《朝鮮歷代史略》等。古代朝鮮沒有文字,一直使用漢字,到了1446年,名曰「諺文」(即現在通行的朝鮮文)的朝鮮文字才創造出來,從此,又有了諺文印本和中諺文對照本,比較早的朝鮮諺文刊本,是1463年印行的《法華經》,而道書《敬信錄諺釋》則是早期的中諺文對照本。這時,朝鮮的印刷事業也隨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傳入,進入了活字印刷的新階段。

還在11世紀後半期,義天和尚旅居杭州時,很可能就獲知了同時代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記關於泥活字的發明;1102年,中國古代鑄錢的方法也傳入了朝鮮,這對朝鮮採取活字印刷都起了推動作用。

到了13世紀初期,朝鮮開始採用活字印刷。有一本朝鮮的文獻中提到,1234年前後,有一部《古今詳定禮文》就是在朝鮮江華島用「鑄字」印刷的。稍後,又有《南明證道歌》鑄字本。有的學者認為後來李朝時代的鑄字多是銅字,所以把這兩種鑄字都算作銅活字,如果此說成立,那麼朝鮮就是現在所知世界上最先鑄造銅活字的國家。朝鮮的這一發明大約晚於畢昇泥活字200年,而比德國的谷登堡在15世紀40年代發明的鉛活字卻早了200多年。

朝鮮的鑄字方法,據15世紀朝鮮學者成俔〔qian欠〕說,是先將黃楊木刻成字,壓入軟的膠泥中做成字模,再把熔化的金屬傾入范內凝固成字,然後加工成為能用的金屬活字,這和中國鑄銅印的方法幾乎是一樣的。

朝鮮採用木活字印書,開始於1376年,這年印成了《通鑒綱目》。到了14世紀90年代,又印成了《功臣都監》及李成桂傳記和附有朝鮮方言文字註解的《大明律》。《功臣都監》是朝鮮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但到了15世紀,木活字印刷逐漸為銅活字印刷所取代。

公元1403年,朝鮮政府設立了鑄字所,開始大規模鑄造銅活字,此後460多年間,共鑄造了近30副金屬活字,其字數達二三百萬個之多。其中除一副鉛活字、兩副鐵活字外,均為銅活字。由此可知,朝鮮也是最先大量鑄造金屬活字的國家,從此,用銅活字印書成為朝鮮印刷的主流。在各套銅活字中,以1434年據稱是仿效4世紀東晉著名書法家衛夫人 書法而刻鑄的字體,最精美最流行,也是最受人喜愛的活字印刷體。這年是甲寅年,故稱「甲寅字」,甲寅字被稱為「朝鮮萬世之寶」。兩年後,朝鮮人又創造了鉛活字。公元1436年,第一次用鉛活字印了《通鑒綱目》(即《思政殿訓義》),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鉛活字印本,這年是丙辰年,這次鉛字稱作「丙辰字」。丙辰字書法渾厚,大而醒目。《通鑒綱目》正文用的是鉛鑄丙辰字,小字用的是銅鑄甲寅字,二者混合排印,是印刷史上稀有的珍本。朝鮮人發明的鉛活字,比谷登堡在1450年前後排印的《四十二行本聖經》約早了20年。

1729年,朝鮮人又用鐵活字印了《西坡集》,鐵活字字體清秀,美麗悅目,更為世界上所獨有。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朝鮮人民是勤勞智慧的人民,他們不僅善於吸取中國人民的科技成果,而且還善於推陳出新,創造出銅、鉛、鐵等金屬活字;它的印本書籍,校勘認真,印刷清晰,紙墨裝訂均臻上乘,這是朝鮮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中國人民也借鑒了朝鮮人民的寶貴經驗,朝鮮的印本書籍一向受到中國人民的好評,朝鮮的墨色澤漆黑髮亮,紙張精密細緻,都是印刷書籍的佳品,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中朝兩國人民在印刷技術上互相交流,彼此促進,共同推動了印刷事業的發展。

中國印刷術傳入日本,可能稍晚於朝鮮。

中日兩國文化交流自古密切,3世紀時,(一說4世紀後半期)朝鮮學者已把中國的《論語》呈獻日本朝廷。5世紀時,中國的造紙術傳到了日本。7至9世紀,日本派出了10多批「遣唐使」來到中國,他們把中國的典章制度、文化技術和佛教經卷帶回日本。公元865年,日本僧人宗睿又帶回了印本《唐韻》和《玉篇》。中國的高僧鑒真東渡日本,也帶去很多佛教經典和與佛教有關的建築、雕刻藝術、醫學知識等。983年,宋太宗贈送給日本僧人奝〔diao刁〕然一部完整的《開寶藏》印本。這些文化交流特別是印本書籍的傳入,對日本的印刷業無疑起了推動作用。

日本自己刻書,究竟始於何時,說法不一,比較可信的物證,是公元1088年在日本奈良興福寺刻印的漢文佛教典籍《成唯識論》,這是日本確有年代可考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在這之前,有所謂寶龜本《無垢凈光經根本陀羅尼》佛經四種,它是由梵文音譯為漢字的文本,因為當時分放在100萬座小木塔中,而這些小木塔又平均分放在10大名寺中,故又稱「百萬塔《陀羅尼經》」。這些佛經據某些文獻記載,是763—770年之間的印本,770年是日本光仁天皇寶龜元年,故名「寶龜本」。寶龜本,許多學者認為是招聘中國工人到日本印造的,是世界上現存最古的木版印刷品(也有人認為是銅版印刷的,或認為是活字版印刷的)。但是日本文獻上並沒有說是印刷品,印刷物本身也沒有留下刊印的年月,因此,有些學者對這一說法持懷疑態度。

繼《成唯識論》刊印之後,日本刻印佛經就日漸多起來了。日本是以佛教為國教,那時,抄印、廣施佛經被認為是佛門的大功德,據說可以消災延壽,修好來世,普度眾生,超度亡靈。於是到了13世紀,和尚尼姑,善男信女,紛紛舍財,刻印佛經蔚成風氣。其中最有名的有五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