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 第三節 明代的活字印刷

明代的活字印刷,除沿用木活字外,又發明了銅活字和鉛活字。

明代沒有用泥活字印過書,只有少數文人用的圖章是陶印或磁印,如海瑞用的黃泥印是用火燒過的,印文是「掌風化之官」。

明代的木活字印刷比之元代更為普遍。不僅在皖南、浙東一帶流行,而且也流行於南京、蘇州、福州及四川、雲南等地。從事木活字印書的,有封於外地的藩王,如就封於成都的蜀藩,於1541年印了北宋學者蘇軾的詩文別集《欒城集》;就封於建昌(今四川西昌)的益藩,於1547年刻印了元代人著的破除迷信的書籍《辨惑編》和明代人著的《辨惑續編》。此外,還有各地書院、私家和書坊等。木活字印本有書名可考的約有100多種,其中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印本最多。其內容多是名家詩文集,也有史書、文學理論、小說、藝術、軍事和科技著作等,其中享有盛名的是戰國人的著作《鶡〔he荷〕冠子》,此書後來很得乾隆皇帝的賞識。同時南方一些地方也開始用木活字排印家譜。從1638年起,北京發行的明政府的公報《邸報》也用木活字排印了。清初學者顧炎武(號亭林)在他著的《亭林文集》中說:「憶昔時邸報,至崇禎十一年方有活版。」以活字印邸報是新聞史上的一大進步。《邸報》上多是登載官方發布的政府文件和朝政消息,事關邊防機密的則禁止透露。崇禎時兵部尚書陳新甲,就因為在《邸報》上泄露了他奉派出使秘密向清方求和的消息,被處死了。由於《邸報》上也登載一些奇聞怪事,頗受朝野人士的歡迎。那時,北京也有經政府批准的民間自設的報房,所發行的報紙通稱為《京報》(有時也混稱《邸報》或《邸鈔》),所載內容與官方《邸報》區別不大,可以公開出賣,接受訂戶。《京報》開始是抄寫的,後來也有了活字印刷。

明代繼元代發明錫活字、木活字之後,又發明了銅活字。

我國何時有銅活字,至今說法不一。有說始於五代的:有人根據明朝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進士楊守陳在《朱氏經義考》中說:「晉天福(公元936—943年)有銅版九經,皆可紙墨摹印,無庸筆寫。」認為這裡所說「銅版九經」不是指把40多萬字的《九經》雕刻在一塊或幾塊大銅版上,因為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恐怕是不可能的,因而以為是銅活字。也有的說始於宋朝,有人根據清朝孫從添在《藏書紀要》 中說:「宋刻有銅字刻本,活字本」,認為宋代已有銅活字。還有的說始於元朝的:有人根據元朝人黃溍在《智延和尚塔銘》中,「三歲將鏤銅為板以傳」這句話,認為元朝已有了銅活字。其實這些說法都缺乏有力的資料和實物來證明,只不過是推想而已,難以為憑。

根據完全可信的資料,我國真正用銅活字印刷還是明朝中期的事。在弘治和正德年間(公元1488—1521年),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南京一帶,就有不少書坊製造銅活字印書,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無錫的華家和安家,他們用銅活字印的書數量最多,也有印本流傳下來。

華家以華遂最有名,此人自以為對銅活字「會而通矣」,故名其室曰「會通館」,他鑄成的一副銅活字,也名為「會通館銅版」。大約在1490年,他第一次試印了《宋諸臣奏議》(圖18)大小兩種字體的版本。這次印刷,由於缺乏經驗,金屬本身不吃墨,印得墨色模糊;再加上排版參差不齊,正文和小注不分大小,校對不精,脫文誤字比比皆是,所以遠遠比不上朝鮮銅活字的精美,但它卻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金屬活字印本,因而也特別為人們所珍視。後來又印了南宋類書《錦繡萬花谷》和有關唐宋人野史雜說的叢書《百川學海》等大書以及他本人的著作。前後印書可考者達18種之多,約在千卷以上,就其數量而言,在明人銅活字印本中是首屈一指的。

稍後,華家的華珵〔g呈〕,也製造了精密的銅活字。他做過小官,善於鑒別古奇器和書法名畫,尤喜歡收藏古書,他稱自己的書齋為「尚古齋」,每次得到稀有的古書,很快就排印出版。他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印成了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的《渭南文集》和《劍南續稿》詩集,印本質量超過華燧的銅版。

再後,華燧的侄子華堅和華堅的兒子華鏡也熱心從事銅活字印刷事業。華堅印的書以「蘭雪堂」為名,先後印了漢朝著名文學家蔡邕的《蔡中郎集》(蔡邕官至左中郎將,習慣上稱蔡中郎),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和元稹的詩賦文集《元氏長慶集》,並於1515年印成了唐代類書《藝文類聚》100卷,這是一部古籍擇錄彙編的書,所引古代典籍多達1400多種,堪稱唐代類書之冠。其中所徵引的古書今天差不多都散失了,所以此書保存了不少的珍貴資料。隨後又印了漢代儒學大師董仲舒的經學、哲學著作《春秋繁露》。這些書都是蘭雪堂用銅活字排印的有名版本,蘭雪堂印本因為在每一直行內排印兩行,所以被稱為「蘭雪堂雙行本」。

總之,從公元1490年至1516年的近30年間,華家共用銅活字排印了大約24種書籍,1500多卷,這些書傳世稀少,很為藏書家所珍愛。

當時,和華家齊名的還有無錫的安國,他是一個「富幾敵國」的大地主大商人,號稱「安百萬」。他為人比較開明,曾經為地方上做過不少的公益事業。據《常州府志》載:安國「贍宗黨,惠鄉里,乃至平海島(捐款幫助平倭寇),浚白茅河,皆有力焉。父喪,會葬者五千人。」可見他是一個很有錢而又熱心公益、深得百姓擁戴的人物。同時,他又喜歡古書名畫、造字印書。他印的書,稱為「安國活字銅版」,又因為他家種有大量桂花,所以也稱「桂坡館」。他從1521年至1534年印了至少10種著作,內容有地方志、水利通志、文集和兩種大部類書,均以印刷精美、校勘嚴謹著稱。有些書在邊欄外還印有《千字文》編號,次序十分清楚,其裝幀工作的認真細緻,在中國古籍中是不多見的。他最先出版的《東光縣誌》,是我國唯一的一部用銅活字印的地方志,但是也早已失傳了。可惜安國的這副銅活字,在他死後被他的六個兒子瓜分了,每人所得都殘缺不全,成了無用的廢物。

明代的銅活字印書,除上述兩家外,還有南京的張家,刻有五代時王仁裕著的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該書雜錄唐明皇時宮中瑣事及民間傳說,今天還有印本傳世。蘇州的金蘭館(不知是誰家室名)刻有南宋詩人范成大(號石湖居士)的《石湖居士集》和明初詩人孫蕡〔fen墳〕的詩文集《西庵集》,二書每頁版心上都印有「弘治癸亥(公元1503年)金蘭館刻」一行字。這些書字體秀麗,筆畫挺拔,版式疏朗,印製精良,與華、安兩家印的書字體風格迥然不同,今天也都有印本流傳下來。位於浙江南部頗為偏僻的慶元縣,縣學教諭韓襲芳也印了《諸葛孔明心書》,今上海圖書館有傳本。福建的芝城(建寧的別稱)在1552年所印的《墨子》一書,是藍色印本,印得異常精美,尤為藏書家所重視。比《墨子》出版早一年,芝城還印了一部大肆宣揚迷信的書《通書類聚尅擇大全》,書中記載了舉凡婚喪嫁娶、上官赴任、入學求師、洗頭沐浴、甚至婦女穿耳都要選擇日子,以便擇吉避凶,求得平安,很像黃曆的「宜、忌」,可謂荒唐之極。該書的字體版式大體與《墨子》相同。大概在江蘇南部地區,還用銅活字印了大批唐人詩集,如《唐玄宗皇帝集》、《許敬宗集》、《駱賓王集》等共約50種,這些詩集字體古雅,版式疏朗,行款一律,紙張有黃白兩種,都是明代的珍本。

縱觀明代銅活字印書,可考者60多種,以無錫華家為最多。華燧作為第一位用銅活字印書的人,是一位很富於創造精神的人,他解決了銅活字的鐫刻、排字、施墨、印刷等一系列技術問題,對活字印刷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有人說他是受了朝鮮銅活字的影響才有了上述成就的,但是這種說法還缺乏具體證據。

至於明代發明鉛活字的事,歷史上記載很簡略。16世紀初,陸深在他著的《金台紀聞》中說:近來常州人用銅、鉛做活字,比雕版印刷要方便巧妙得多。但是排印時容易發生錯誤,還不如用手抄寫,因此這種方法不可取。當然這種對鉛活字的評價是不公允的。當時用鉛活字印過什麼書,沒有留下記載,也沒有印本流傳下來,不過明代發明鉛活字這是事實,只是沒有大量使用而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