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 第二節 元代的活字印刷

元代的活字印刷繼續得到發展並有所創新,除沿用泥活字外,又發明了錫活字和木活字。

元朝初年,有個叫楊古的人,曾用活字版印過幾部書。元朝學者姚燧(號牧庵,公元1238—1313年)著的詩文集《牧庵集》中說,忽必烈的謀臣姚樞「以《小學》流布未廣,教其弟子楊古為沈氏活板」,這裡所謂「為沈氏活板」,就是指根據沈括的記載而仿製的泥活字,其時間大約在公元1241年到1250年。他印的書有朱熹等人編的兒童教育課本《小學》和北宋幾位哲學家的言論集《近思錄》,還有南宋呂祖謙(世稱東萊先生)著的《東萊經史論說》等,並讓這些書「散之四方」。這些書也是我國較早的活字本,可惜也未能流傳下來,不過它表明楊古已再一次實踐了畢昇的偉大發明,但比畢昇發明泥活字已經晚了200年。

差不多與此同時,有位不知姓名的發明家,可能考慮到錫的熔點低,適宜於用字模澆鑄活字,於是發明了錫活字。根據元朝著名的科學家王禎著的《造活字印書法》一書中說:「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於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這就是說可能在宋末元初的時候,已有人用字模澆鑄出錫活字了;印刷的時候,要用細鐵絲把字串起來(字身上可能鑄有小孔),排在字盤內,再用界條一行行隔開,就可以印書了。只是由於當時沒有好的油墨,往往印壞,所以未能流行開來。但是,它卻是我國最早的錫活字,它比歐洲人谷登堡用金屬活字印書,幾乎要早一二百年。遺憾的是,有關發明錫活字的這位發明家的姓名和生平事迹,王禎沒有留下記載,今天除了對這位默默無聞的發明家表示崇敬外,也就一無所知了。

在錫活字發明之後不久,元朝人又創造了木活字,它的創始人就是最早記載錫活字的王禎。

王禎這位科學家,對農業科學、機械製造和印刷技術都有重大貢獻。他做過兩任縣官,生活儉樸,把自己的薪俸節省下來,修建學校、道路和橋樑,又教導農民種田植樹,栽桑種棉,還幫助窮苦人治病施藥,做了不少有利於百姓的事情,是一位很受百姓愛戴的地方官。

公元1295年,王禎做了安徽旌德縣縣官,開始撰寫他的不朽名著《農書》 。為了出版這部著作,他請工匠按照自己的設計,花了兩年的時間,刻制了三萬多個木活字,這是我國第一副木活字。在這之前,據沈括說畢昇曾經想按照雕版印刷的方法,用木材做活字材料,只是因為木材沾了水就會膨脹,版面容易高低不平;而且木材經不起火烤,和鐵板上的藥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下來,所以才改用膠泥做活字,製做木活字的計畫也就未能實現。

王禎製造木活字,又把活字印刷術大大提高了一步。他製作活字的方法是:先準備一方整塊木板,把寫滿字樣的紙反著貼在上面,然後仔細地雕刻。字刻好以後,用小細鋸把單字一一鋸下來,再用小刀修整,使木活字大小高低相同。這樣,製作木活字的工作就完成了。

排印的時候,先製作一個方形木盤,把木活字一行行排進去,用竹片做為界行把字夾緊。排滿一版後,再用小竹片墊平,用木楔塞緊,使活字固定不動,然後就可以在排好的字版上塗墨鋪紙印刷了。

公元1298年,王禎用木活字試印了他自己主編的《旌德縣誌》,全書六萬多字,不到一個月就印成了100部,速度又快,質量又好,這就是見於記載的我國第一部木活字印本,也是我國地方志中最古的活字本,不幸的是,它在明朝萬曆(公元1573—1619年)年間已全部失傳了。

公元1300年,王禎被調到江西永豐縣做縣官,他還把自己的那套木活字印書工具帶了去,準備在那裡排印他的《農書》,沒想到那裡已經用傳統的雕版方法把《農書》印刷了出來,他帶去的那套木活字只好貯存起來,沒再用來印過書,後來這套木活字的去向不明。

王禎還有一大貢獻,就是創造了可以轉動的排字盤(或稱轉輪排字架),那是類似圓桌面的轉盤,盤的直徑約七尺,軸高約三尺多。盤內用竹條分隔成許多格子,格子依詩韻次序編了號碼,每個字也編了號碼,並登錄在冊子上,把活字按照編號歸入相應的格子內。一般常用字和雜字,排放在同樣的另一大輪盤內。兩個輪盤可以排放三萬多字。排版時,一人看著文章喊字的號碼;另一人坐在兩個輪盤之間,轉動左右輪盤,就可很方便地取出所需要的活字。這樣,排字工人就不必走來走去了,大大節省了人力和時間,這在排版技術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王禎在木活字試印成功之後,總結了活字印刷的經驗,寫了一篇《造活字印書法》,記述了包括寫韻、刻字、鋸字、修字、造輪、取字、存字、印刷等一整套工序,並把它附在《農書》後面。這是最早系統地敘述活字印刷的文章,是研究我國印刷史的重要文獻,它已被譯成幾國文字傳到國外。

王禎創造的這副木活字雖然早已失傳了,但是元朝的木活字,曾在甘肅敦煌千佛洞中發現了幾百個,刻的是古代維吾爾文單字,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古的木活字實物。可惜這些木活字,在20世紀初期大部分被法國的伯希和盜走了,目前只剩下了五個,陳列在北京歷史博物館裡,這是元朝木活字技術流傳到兄弟民族地區的有力證明。

在王禎發明木活字以後20多年,有位在浙江奉化做州官的馬稱德,他在任內曾為當地老百姓做過不少好事,如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植樹造林,興辦學校,建藏書樓等,也是一位體恤下情、為民造福的地方官。這期間他也雕刻了10萬個活字,並且在公元1322年印成了20冊一部的《大學衍義》若干部以及另外一些書籍。雖然記載中沒有提到這副活字用的是什麼材料製成的,但是一般認為是木活字,因此這是繼王禎之後,又一次用木活字印書的記載。不過這部書也早已失傳,可是上述二人的印書事迹,證明了元朝初年木活字不僅流行於安徽南部,也已經流行到浙東一帶了。

今天人們談論元代的木活字印本,大多認為已不存於世。可是近年有的國內學者根據對西夏文《大方廣佛華嚴經》殘卷的研究,認為就是元朝初期刻於杭州的木活字印本。果真如此,西夏文《華嚴經》就成了現存僅有的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了。

元朝以後,木活字繼續流行,只是錫活字被其他金屬活字所代替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