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興衰 第七節 清代雕版印刷的衰落

康熙的題詩是:

1991年,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訪問泰國時,曾將這部《大藏經》作為國禮送給泰國國王,泰國上下對該書極為尊崇,奉為聖物。可見該書一出版又充當了友好使者,為溝通中泰兩國文化交流,增進中泰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私家刻本中,有許多著述都是由名書法家精寫上版,由著名刻工雕刻,寫刻工整,校勘精審,印刷極為精緻。像康熙時的名書法家林吉寫的散文家汪琬(人稱堯峰先生)著的《堯峰文鈔》,陳廷敬著的《午亭文編》,詩人王士禛(號漁洋山人)著的《古夫於亭稿》、《漁洋山人精華錄》被譽為「林氏四寫」,是比較著名的精刻本。

清代雕版印刷,在官刻、家刻、坊刻方面都有所成就。

清代書坊,各省都有,刻書最多,發行面廣,對發展文化普及教育是有功績的。

晨雨麥秋潤,午風槐夏涼。

溪南與溪北,笑歌插新秧。

拋擲不停手,左右無亂行。

我教插秧馬,代勞民莫忘。

螳螂雖小物,畫此宜威嚴。

狀其攫物時,望之如虎焉。

雙眸勢欲吞,情形極貪饞。

所以殺伐聲,形諸琴瑟間。

還有一宮廷畫師王原祁,也擅長畫山水,用筆沉著剛勁,筆端如「金剛杵」,設色長於淺絳,重彩作品,青綠朱赭,相映生輝,甚得藝林稱讚。他和冷梅等人繪的慶賀康熙60大壽的《萬壽盛典圖》148幅,如果連成捲軸,可達166尺。這兩套作品都先後由當時最傑出的木刻匠師朱圭刻成,是殿本中的精麗之作。前者刻於1712年,後者刻印於1713年。1714年,康熙時吳熔畫的《白岳凝煙》(圖17)(白岳在今安徽休寧縣)40幅,是由刻工劉功臣刻成,鐫法嚴峻雅潔,堪稱清初「徽派」版畫的上乘。還有乾隆時於1745年刻印的《圓明園四十景詩圖》,繪出了北京西北郊避暑御園內40處景色的秀麗風光;1765年刻印的乾隆《南巡盛典圖》,記錄了乾隆在公元1751—1765年之間四次巡幸南方的盛況,把沿途幾千里最美麗的景色刻畫了下來,極為精美。

此外,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曾設立鐫刻衙、刷書局,刻印了太平天國首領的許多詔書、文告、文獻和兒童讀物,如《太平詔書》、《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誅妖檄文》、《三字經》、《幼學詩》、《天曆》等,這些書對於揭露清政府的罪惡、鼓舞太平軍士氣、推動革命鬥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清代官刻本除殿本外,就是地方官署刻本了。地方官署有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的設於揚州天寧寺的揚州詩局(官書局),該詩局是曹寅在江寧織造兼巡視兩淮鹽漕監察御史任上,奉旨以經營鹽務餘款創辦的,它是以編校、刊刻內府書籍為主的出版機構。由於經費充足,經管人員認真督科,所刻書籍,無論繕寫、刊刻、印刷、紙張、校勘、裝訂都精益求精,堪為清代刻書的楷模。如所刻《宋金元明四朝詩》、《歷代賦匯》、《歷代詩餘》、《佩文齋書畫譜》等10種書,將近3000卷,皆工楷寫刻,秀麗悅目。校對也很精審,裝訂端莊大雅,其盡善盡美,不亞於武英殿本。尤其是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刊行的《全唐詩》,是用開化紙(因產於浙江開化,故名)精印的,刻印最佳,而且字體秀潤,墨色均勻,紙張潔白,又以鵝黃色硬紙裝潢封面,淡黃色絹布裝飾書籤,非常漂亮,被稱為清代版刻的代表。為此康熙皇帝特在一份奏摺上硃批:「刻的書甚好!」

清代的版畫藝術,在清朝前期並不遜於明代,有些作品頗可稱道。像清初畫家蕭雲從(公元1596—1673年),善畫山水,兼工人物,詩文寫得也不錯。他繪的屈原的《離騷》插圖《離騷圖》,構思深沉,寓意感人,人物面部表情生動,衣服線條流動有力;他的另一套佳作是《太平山水圖畫》(圖16),繪的是安徽太平山水43景,並附有詩篇和散文,詩全用古人句,畫皆臨古人法,可謂集唐宋元明山水畫之大成,全部山水景色,刻印絕精,極為藝林所重視。這兩套作品皆由當時精於木刻的良匠劉榮、湯義、湯尚等人刻成。前者刻於1645年,後者刊於1648年。另外康熙時著名宮廷畫師焦秉貞,擅長畫人物,亦工山水、花卉、樓台,他吸取了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宗教畫中的透視明暗畫法,所繪山水、人物、樓台,自遠而近,自大而小,不爽毫髮,深受康熙帝喜愛。他根據宋代同名繪畫重繪的《御制耕織圖》46幅,每幅畫的右上方有宋畫中原有的題詩,天頭上有康熙的題詩,如在一幅描繪插秧場面的《插秧》圖上,宋畫中原有的題詩是:

千畦水澤正瀰瀰,競插新秧恐後 時。

亞攘 同心欣力作,月明歸去莫嫌遲。

道光以後,由於國勢日衰,民生凋敝,無論版畫藝術和套版印刷都逐漸衰落了,戲曲小說中雖然也附有不少插圖,但刻工拙劣粗率,值得稱道的佳作甚少。

鴉片戰爭以後,南方戰火連年,為了補充動亂中損失的書籍,各省設立了官書局,所刻書籍稱「局刻本」。官書局創始於同治(公元1862—1874年)初年,由當時的兩江總督曾國藩創設於南京,名為金陵書局(後改名江南官書局)。刻本中最著名的是由五局(金陵、淮南、浙江、江蘇、湖北)合刻的「二十四史」,金陵書局分刻了《隋書》以上的「十四史」,都是以毛晉的汲古閣本為底本。其他還有「四書」、「五經」、《文選》、《史記集解索隱正義》等。因為都是由有名的學者擔任校勘,所刻之書以校勘精當著稱,以致引起當時的朝中大官紛紛索取。在金陵書局創始之後,各省紛紛仿效,設局刻書。如湖南長沙的思賢書局刻了明末清初學者王夫之的遺書《王船山遺書》,近代文獻學家王先謙(公元1842—1917年)著的《漢書補註》、《後漢書集解》,清末著名學者孫詒讓(公元1848—1908年)著的《墨子》的注釋本《墨子間詁》和《周禮正義》 等,所刻之書,校勘認真,字體雅正,又很適用,甚為暢銷。再如四川成都的存古書局,由成都尊經書院主持,所刻史書及《說文解字注》等,版式寬大,字體方整,行格疏朗,讀之醒目,很受讀者歡迎。但是,各地官書局刻書數量大、質量高的還數浙江書局:首先它重視選用善本作底本,如刻印的周、秦、兩漢各家主要著作選輯《二十二子》,就是子書叢書中最完美的本子;其次它延聘名家校勘,如「九通」 和類書《玉海》,錯訛很少,超過殿本;再有它還想法縮小版式,增加行字,降低成本,使一般讀者有能力購買,所以在「局刻本」中享有盛名。「局刻本」多是「御纂」、「欽定」的經史詩文,但也印普通讀物,並且定價低廉。它刻印數量大,流通範圍廣,對文化的普及起了很好的作用。

蘇州有書坊50多家,出版經史、醫書和大量小說戲曲,而刻書最多的是創始於明朝的席家掃葉山房。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刻印史書最多,當時的主人是席世臣(字鄰哉),他每次得到善本書,都要親自校對,立即刻印,因而很為藏書家所稱許。他刻印的史書有班固等人編修的東漢紀傳體史書《東觀漢記》(因書修於洛陽南宮東觀,故名),宋朝錢儼著的專記五代時期吳越國史事的編年體雜史《吳越備史》,南宋王稱著的北宋紀傳體史書《東都事略》,還有《貞觀政要》、《五代外史》、《契丹國志》、《大金國志》、《南宋書》、《元史類編》等。後來刻書範圍擴大,於經史子集外,又刻印筆記小說和村塾所用的啟蒙讀物多達幾百種。稍後又在上海、松江、漢口等地設立了分號,業務十分發達,成為清代經營最久影響最大的書坊。

清朝是滿洲貴族建立的王朝。公元1616年,東北建州女真的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了政權,國號金,歷史上稱為後金。1636年,皇太極稱皇帝,改金為清。1644年明亡,清軍入關,順治皇帝定都北京。

除官刻外,清代私家刻書的,有達官顯宦,為了博得「好學」的雅名,用公款或私款刻書;有著名的文人,為了傳播學術成果,刻印前人的詩文和自己的著述;有著名的藏書家和校勘學家,或復刻善本,或輯佚、校勘叢書、逸書。其中著名的有:乾隆時安徽歙縣鮑廷博輯刻的《知不足齋叢書》30集,輯錄了漢至清朝的經史考訂、算術、金石、地理、詩文集、書目等著作207種。鮑家富有藏書,而且多世所罕見的珍本名抄,他取「學然後知不足」之意,名其室「知不足齋」。鮑廷博本人曾經因向朝廷獻書而獲得舉人的功名。他還讓他的兒子向乾隆皇帝獻書600多種,成為當時藏書家獻書之冠。他學識廣博,尤精於校勘。他匯刻的叢書,使一些久經湮沒的書得以再傳於世。這時,還有江蘇吳縣黃丕烈輯刻的《士禮居叢書》,選采古書19種,這是一部以版本校對為特色的叢書,也是清代精校精刻的著名叢書之一,甚為藏書家所重視。黃丕烈也是著名的藏書家,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