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圓仁——入唐求法巡禮的日本和尚

唐代日本到中國出使、求法、留學的官員、僧人、留學生雖然為數不少,但留下訪華遊記之類文字記載的卻不多。赴唐日本人所寫的中國遊記之中,記述史事最詳、史料價值最高者,當推慈覺大師圓仁和尚撰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有的學者甚至將它與元代訪問中國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寫的《馬可波羅遊記》相提並論。

圓仁(公元794年—864年),日本天台宗山門派創始人。俗姓壬生氏,生於下野(今木縣)的都賀郡。自幼喪父,九歲由其兄教授經史,後就學於都賀郡小野寺村大慈寺的鑒真和尚之三傳弟子廣智。15歲登比睿山,投傳教大師最澄門下。因勤勉好學,頗得最澄賞識,常跟隨大師左右,修天台大法。22歲時在東大寺戒壇受戒。最澄圓寂後,不滿30歲的圓仁已在比睿山開壇弘法,還到法隆寺、天王寺等處講學。

835年,日本派遣以藤原常嗣為首的第18次遣唐使團,圓仁受眾僧推舉為隨團入唐僧。船隊7月從難波出發,出海後不久即遇險,舟破折回待命。837年,第二次揚帆西渡,又遇逆風,被迫退回。直到838年第三次渡海,飽經風險,備嘗辛苦,才抵達中國揚州府。經淮南節度使李德裕奏報朝廷,准大使等少數人入長安,其他人則留原地待命。圓仁便在揚州開元寺求法,得到各種佛經100多部。但是他要求巡禮天台山的申請卻未被批准,只得於839年隨遣唐使從揚州踏上歸途。當舟泊海州時,圓仁偕弟子惟正等借故下船,潛行登陸,被海州官府查覺,又被護送登上遣唐使團第二船。當舟抵山東登州府時,圓仁又離船登陸,投入文登縣法華院。

840年,圓仁又向中國官府申請巡禮五台聖地。他在奏狀中寫道:「本人心慕釋教,修行佛道,遠聞中華五台等諸處,佛法之根源,大聖文化處,西天高僧,逾險遠投,唐國各德,游茲得道。圓仁等舊有欽慕,涉海訪尋,未遂宿願。」「今欲往赴諸方,禮曷聖跡,尋師學法。」平盧節度使張詠為其真摯熱誠的感情所感動,圓仁終於獲准巡禮五台。840年4月,圓仁率弟子從登州出發,經山東青州、淄州、齊州,河北德州、貝州、冀州等地,徒步跋涉44天,行程2990多里,終於抵達五台山。他們巡禮了五台山各名剎靈跡,參謁大華嚴寺志遠和尚等名僧。志遠是圓仁師父最澄的故友,見面倍覺親切。圓仁將日本天台宗延曆寺僧人提出的30條疑問,請志遠解疑釋惑,另外還抄錄了天台典籍34部。圓仁一行在五台山逗留50餘日,才與志遠法師等依依惜別。臨行時特地取了五台山的土、石作為聖物帶回日本。8月抵唐都長安,居資興寺,又向大興善寺元政、青龍寺義真等高僧學習密法,還向青龍寺法潤和尚學習金剛戒,並得到經書、道具多種。

843年,唐武宗實行排佛,毀寺驅僧。845年圓仁被命還俗,離開長安。唐朝友人楊敬之、李元佐等為其餞行,以衣物、佛像、經卷相贈。棲白和尚還贈詩一首:《送圓仁三藏歸本國》,以抒惜別之情。847年,圓仁攜經疏傳記585部794卷及法物多種,搭乘新羅商船回到日本。他以比睿山為中心展開弘法事業,次年被授以傳燈大師法位。854年任天台座主,861年著手建造文殊樓,並以從五台山攜歸之土石奠基。圓仁還撰寫了《顯揚大戒論》等著述近百部。864年71歲時圓寂於京都延曆寺。866年日本清和天皇賜圓仁「慈覺大師」謚號。

圓仁留唐10年,客長安六載,寫下了日記體的中國遊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四卷,具有很高史料價值,是研究唐代歷史、社會、宗教和中日交流的重要資料。書中對唐代中日兩國間的交通往來、文化交流以及唐代中國之典章制度、風俗禮儀、政治外交、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情況,均根據親身經歷耳聞目睹,隨筆記錄。所記之事,雖有訛傳誤聞,但仍有不少可補史乘。書中還錄有當時往返書簡牒文,是考證中唐以後公私文牘〔du讀〕格式手續的珍貴文獻。尤其是圓仁滯唐後期,正遇唐武宗會昌排佛之舉,據載當時全國拆寺4600多所,僧尼強令還俗者26萬多人,而且排佛之際,摩尼、景、襖等教,亦遭牽連而被滅。這是中國宗教史上的重大事件,可是在唐人著作中涉及不多,而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對此作了詳細記述。除記載了會昌年間唐武宗排佛經過之來龍去脈外,還記述唐代安史之亂後民間不崇佛、厭僧侶的社會現象。書中還反映佛教僧侶對朝廷的不滿,認為滅佛的唐武宗是一位昏庸無道的皇帝。該書對朝鮮新羅人在華活動也有不少記載,有助於了解當時中朝、中日關係以及新羅在中日交流之間所起的作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文學價值雖不及史料價值,但書中對五台山風景描寫的文字也很優美,而且記敘人物故事頗具幽默詼諧的風格。總之,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可以說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部十分珍貴的文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