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鑒真和尚——東渡傳經的唐代高僧

文化交流總是有來有往的。在唐代,既有日本遣唐使和阿倍仲麻呂等留學生、學問僧的西來,又有中國聘日使和鑒真等高僧的東渡。阿倍仲麻呂和鑒真和尚一個為學習中國文化,一個為傳播中國文化,都歷盡曲折,最後埋骨異國,兩人的動人事迹交相輝映,永遠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崇敬和懷念。

鑒真(公元688—763年),俗姓淳于,揚州江陽縣人。14歲出家到揚州大雲寺為僧。由於他勤學苦練,並得到名僧的指點與教誨,年輕時已成為佛門高徒,並赴洛陽、長安等地深造。鑒真從26歲開始在揚州大明寺講授戒律(佛教約束教徒的條規)。據記載,他作為南方的授戒大師,曾先後舉辦戒律講座130餘次,聽過他講經和由他授戒的僧人竟達四萬餘人。他還組織僧人精心抄寫經書33000多卷,參與設計建造寺院80餘所,並經常扶病濟貧,廣施救助。鑒真和尚博學多才,德高望重,在中國以至日本都享有盛名。

當時日本雖也崇尚佛教,但佛教界律戒不興,綱紀不正。因此日本元興寺主持隆尊便向朝廷奏請聘唐朝高僧傳授戒律。日本朝廷也正希望通過建立授戒制度,嚴格控制僧籍,便下令遣唐使團實行此事。733年隨第10次遣唐使團來華的榮睿〔rui瑞〕和普照兩位日本學問僧,就負有此項使命。他們先聘到洛陽福光寺僧人道璇和印度僧人菩提赴日,可是他們只能講經不能授戒,所以必須再邀請一位中國高僧前去傳戒弘法。742年,榮睿、普照到揚州大明寺邀聘譽滿江南的鑒真和尚及其弟子東渡。兩位日本和尚說:「佛法傳到日本之後,雖初具規模,但還沒有傳法授戒的高僧。過去有位聖德太子說過二百年後佛教將大興於日本,現在正是實行這句話的時候了,希望大和尚能夠東渡弘法。」(《唐大和上東征傳》)鑒真答道:「過去聽說南嶽惠恩禪師去世以後就托生為日本王子,興隆佛法,濟度眾生。還聞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曾制千套袈裟分施我國僧人,並在袈裟上綉著四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看來,日本的確是一個與佛法有緣的國家啊!」於是鑒真問眾弟子誰願去日本傳法?弟子們害怕渡海風險,一時竟鴉雀無聲,無人答應。鑒真和尚雖已過半百,卻已下定東渡日本的決心,便毅然大聲說道:「為了弘法傳道,何惜身命!即使你們都不去,我也照樣東渡。」師父這種為事業而獻身的精神終於感動了弟子們,祥彥、道航等21人表示願意跟隨師父赴日。然後他們就秘密造船並準備糧食、佛經、藥品等物品。743年,鑒真一行正在準備出發之際,東渡計畫卻由於僧人如海向官府誣告而告夭折。

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

捨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鑒真儘管四次東渡失敗,受盡挫折,但仍矢志不渝。748年,他們又一次從揚州上船啟航,先沿運河南下,到杭州灣出海。不幸,剛駛離舟山群島,進入東海,就遇到了東北風,把他們吹向西南,經過14天驚濤駭浪的漂行,舟中淡水用盡,艱苦備嘗,結果不僅沒到達日本反而漂泊到了海南島最南端的振州(今崖縣)。振州地方官派兵把鑒真迎入城內大雲寺,住了一年。以後,經萬安州(今萬寧)、崖州(今瓊山),過瓊州海峽;又在桂州(今桂林)、南海郡(今廣州)逗留。途中日本學問僧榮睿因長年辛苦跋涉,不幸病逝於端州(今廣東高要)。鑒真悲痛萬分,由於歷盡艱難又在南方長期感受暑熱,以至憂勞成疾,眼睛發炎,終致雙目失明。在江西,始終追隨他的忠實弟子祥彥也因病去世,對於這位63歲的老人,又是個沉重打擊。鑒真一行經九江、南京回到揚州,結束了近三年艱苦卓絕的曲折行程。

鑒真遭到五次失敗,也沒有動搖東渡的堅強意志。753年10月,日本第11次遣唐使團歸國前夕,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備真備、大伴古麻呂和仕唐多年準備回國的阿倍仲麻呂一同來到揚州拜謁鑒真。藤原大使說:「我們早就知道大和尚曾經五次東渡去日本傳教,實在欽佩之至,今天能見到大和尚容顏,真是榮幸。如果大和尚還有此願,弟子等一行四艘船舶,食物行裝具備,東渡非常方便。」這時鑒真雖已66歲高齡,而且雙目失明,卻毫不退縮,欣然同意搭乘遣唐使船東渡。四天後他們即從揚州搭船赴蘇州,與遣唐使其餘人員會合。這次隨行的弟子和工匠等人共23人。帶去的物品有如來、觀世音等佛像八尊,舍利子、菩提子等佛具七種,華嚴經等佛經84部300多卷,還有王羲之、王獻之真跡行書等字帖三種。臨行前因怕被官府發覺而一度下船,直到啟航前才上了副使大伴古麻呂的第二船。753年11月6日,這四艘遣唐使船正式揚帆出海。結果阿倍仲麻呂與藤原大使乘坐的一號船被風颳走,而鑒真所乘的二號船在五天後漂到沖繩島,又過了近一個月,於12月20日終於抵達日本九州薩摩國阿多郡秋妻屋浦(今鹿兒島縣)。經過12年艱辛折磨、九死一生的鑒真終於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754年2月4日,鑒真一行到達日本首都奈良城,被迎進東大寺,受到日本各階層人士的熱烈歡迎,皇族、權貴、僧侶都來拜見。3月,吉備真備以敕使身分向鑒真宣讀了天皇的詔書:「大和尚遠涉滄波,來到我國,朕不勝欣慰,自今以後,授戒傳律,都由大和尚擔任。」不久天皇又授以其傳燈大師位,並委託他立壇授戒。4月初在東大寺大佛殿設立了戒壇,由鑒真登壇主持,先後為太上皇聖武天皇、皇太后、皇子以及400餘位僧人授戒。以後又在東大寺專門建立了戒壇院。756年,孝謙天皇任命鑒真為大僧都,統理日本僧佛事務。兩年以後,鑒真71歲時卸任,被尊稱為「大和上」,「恭敬供養」。759年,鑒真及其弟子們苦心經營設計修建了唐招提寺,此後即在該寺傳律授戒,成為日本律宗的始祖。763年鑒真在唐招提寺圓寂(佛教對僧尼死亡的美稱),享年76歲。777年第15次遣唐使帶來鑒真去世的消息,揚州各寺僧人服喪三日,並在龍興寺設大齋會追悼。

743年年底,他們再次購買舟船糧物,從揚州啟航。不料出航不久,即遇狂風,船隻觸礁而破,第二次東渡又遭失敗。但鑒真並未氣餒,一個月後就在當地修好破船重新出發。744年春,駛到舟山附近,船又遇風暴被撞碎,只得棄船登岸,饑渴三日,才得救濟,第三次航行又受挫折。當地僧侶不願鑒真再冒風浪之險,甚至請求地方官逮捕日本和尚榮睿。但是,這也沒有動搖鑒真東渡的決心,在榮睿被釋放後,他又派弟子去福州購船備糧。745年,鑒真一行在前往福州途中,又被地方官強制送回揚州。第四次東渡又以受阻告終。

千百年來,鑒真和尚一直活在中日兩國人民的心中,正如郭沫若先生詩中所讚頌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