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徐福的傳說——上古中國移民的貢獻

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年代。據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研究,在遠古時代,日本列島曾與亞洲大陸相連。在日本發現的古生物化石與舊石器文化與中國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文化有著許多的共同性,這說明原始先民們早有來往。直到距今一萬年左右,由於冰川期的結束,海面回升和地殼變動,日本列島終於完全與大陸脫離。但是以後仍然不斷有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移民利用海流和季風渡海來到日本。他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在中日兩國廣泛流傳的關於徐福東渡的傳說,正是反映了上古時代中國人移居日本的史實。

在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背山面海的一片樟樹叢中,有一座石碑,刻著「秦徐福之墓」幾個大字,常有人來參拜,獻上一束鮮花。當地群眾每年9月還要舉行盛大的「徐福祭」,紀念這位傳說是兩千多年前來到日本的中國友好使者。徐福究竟是什麼人?他為什麼要東渡?是否真的到了日本?長期以來眾說紛紜,一直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饒有趣味並值得探究的問題。

中國史籍中最早提到徐福的是司馬遷的《史記》。他記述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之葯,山東一位方士徐福(《史記》原文為徐巿,〔巿音fu福〕)上書說:東海之中有「三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州,島上有神仙和仙草。秦始皇聞訊大喜,便派徐福率數千童男女「入海求仙人」。(《史記·秦始皇本記》)司馬遷還描寫徐福首次出海回來,對秦始皇聲稱曾到蓬萊見到海神,請求「延年益壽葯」,海神嫌秦皇禮太薄而不給。秦始皇又遣其攜童男童女三千、百工及武器、谷種等出海。不料徐福此次竟一去不返,找到一片「平原廣澤」,自立為王。(《史記·淮南衡山王列傳》)以後,《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史籍中也有關於徐福率童男童女出海求仙的記載,有的則說他到了夷洲、澶洲。唐代詩人李白、白居易的詩中也提到過徐福出海。不過這些史籍和詩詞中都沒有確定徐福到的就是日本。

中國最早明確肯定徐福東渡日本的是五代時期義楚和尚所撰《六帖》一書。他不但說徐福到了日本,而且說那裡有座富士山,「亦名蓬萊」(《義楚六帖》卷二十一),這樣便和司馬遷所言「三神山」聯繫上了。此後宋、元、明、清各代文人墨客的許多詩詞文章中都把徐福奉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見日本僧人絕海中津,兩人賦詩唱和竟也以徐福東渡為題材。朱元璋寫道:「當年徐福求仙藥,直到如今更不歸。」(《御制賜和》)清代首任駐日參贊官黃遵憲抵日本後也作詩泳徐福:「避秦男女渡三千,海外蓬瀛別有天。」(《日本雜事詩》)在中國民間,尤其山東榮城、諸城、即墨各縣和江蘇連雲港、贛榆一帶,都流傳著不少關於徐福的傳說。還有人考證江蘇北部贛榆縣的徐阜村或山東黃縣的徐鄉就是秦代徐福的故鄉。山東即墨沿海有個徐福島,當地傳說是徐福東渡時船隻避風上水之處。

徐福的傳說也流傳到了日本。日本民間更是把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加以具體化、形象化的附會。不少地方都有所謂徐福的遺迹和故事。如九州佐賀縣的伊萬里港傳說是徐福船隊到日本登陸的地方。據說徐福曾在佐賀市的金立山住過,因此當地居民建金立神社奉祀徐福。佐賀縣每50年舉行一次隆重的「徐福大祭」,最近一次是在1980年。當地還流傳著徐福登金立山望西方懷念家鄉和徐福與土著酋長的女兒阿辰的愛情故事。

日本傳說徐福從九州又繼續東行到本州,經過瀨戶內海到達紀伊半島,因此近畿地區也有不少徐福的遺迹、傳說。如三重縣熊野市的矢賀海岸(熊野浦)被認為是徐福的登陸地,附近有徐福之丘與徐福墓、徐福宮。和歌山縣新宮市的徐福町原有徐福祠,現有徐福墓碑,附近還有其親信七人的墓以北斗七星的形式分布在徐福墓周圍。新宮的居民每年9月1日夜在徐福墓前舉行盛大的「徐福祭」。新宮市的一座小山被稱為「蓬萊山」,相傳徐福曾來此山採取長生不老藥草。在富士山地區流傳著更為離奇的故事,傳說徐福一行最後在日本的「蓬萊」即富士山麓找到了長生不老葯,然而此時秦始皇已死,他們就定居在那裡,向當地居民傳播中國文化和生產技術。徐福死後變成了一隻仙鶴,經常依戀地盤旋在富士山原野的上空。在富士山麓也建有幾個徐福祠。

傳說雖然不等於歷史,但它卻往往事出有因,反映當時的歷史與社會,並加以理想化,寄託人民的懷念和願望。徐福東渡是否真正到了日本,現在尚難確定,然而關於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為什麼能在中日兩國長期廣泛流傳、經久不衰呢?除了《史記》記載徐福出海的可靠性以及在當時的條件下東渡日本的可能性外,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史實,就是在相當秦代徐福東渡前後的公元前二、三世紀,確實有大批中國移民經過朝鮮半島或直接渡海到日本。在日本歷史上稱他們為「渡來民」。這些移民大多是由於逃避周滅商殷、春秋戰國戰亂以及秦滅六國等戰爭的騷亂和國內的暴政而遠走異國他鄉的。徐福等人借入海求仙為名,帶上人員物資,實行海外移民,以逃避秦始皇的虐政,在當時是很有可能的。他們沿朝鮮半島航行到日本九州,或再經瀨戶內海航行到本州的紀伊半島,也不是沒有可能的。赴日本的中國移民大多是具有生產技能的勞動人民以及少數知識分子。他們帶去了中國大陸先進的文化和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特別是種植糧食和使用金屬工具的技術,致使公元3世紀左右日本列島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發生了突變。由以採集、狩獵、捕撈的生產方式為主的繩紋時代,進化到以種植水稻等農耕生產方式為主的彌生時代。日本考古發現的出土文物,也證實了這一變化。從九州和本州西部的繩紋末期遺址發現了炭化米和米穀的壓痕,許多學者認為水稻種植技術和谷種是從中國大陸長江流域傳去的。在九州和本州西部的彌生初期遺址里,不僅有中國大陸傳去的陶器、鐵器、青銅器(如銅劍、銅矛等),還發現具有中國華北人特徵的人骨。這與徐福東渡帶去童男童女、水手工匠以及谷種、工具、武器的記載和傳說是一致的。日本民間傳說徐福一行在九州或紀州定居後,就向當地居民傳授農耕、紡織、冶煉、捕鯨、醫學等技術。九州佐賀縣的金立神社把徐福尊為農耕、養蠶、醫藥之神。本州山梨縣的淺見神社則把徐福尊為機神(紡織之神)。再從日本考古遺址的發現來看,公元前二、三世紀時,中國移民的勢力已從離大陸較近的九州向東,經過瀨戶內海而逐漸向本州的近畿地區發展,到彌生時代中期,日本列島上生產力最發達的地區已從北九州移到近畿了。這也與日本流傳徐福先到九州後又轉移到近畿的傳說相吻合。

總之,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正是集中反映了公元前二、三世紀,中國移民促進古代日本文化和生產力飛躍發展這樣一個重要歷史事實。日本人民為了感謝和懷念中國移民的貢獻,根據《史記》上徐福東渡的記載,把徐福作為古代中國赴日移民的代表人物來加以紀念和神化,編出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因此,不論徐福東渡是否到了日本,新宮等地的徐福墓是真是假,徐福已經成為通過上古中日文化交流,向日本傳播中國先進文明的一個象徵性人物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