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傣族英雄史詩 第四節 《蘭嘎西賀》

傣文古文獻《論傣族詩歌內容的價值》曾提到傣族歷史上的敘事長詩有三大王,其中第三大王便是《蘭嘎西賀》。所謂幾大王,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幾大代表作。一個民族所產生的最大最長的代表作,並不只是意味它的篇幅宏大,更重要的還是取決於作品是否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同時取決於它的社會效果和本民族對它的喜愛程度。《蘭嘎西賀》歷經幾個世紀,始終沒有動搖它第三大王的地位。

這部史詩在我國傣族地區有大、小蘭嘎之分,小《蘭嘎》是大《蘭嘎》的節縮本。這兩種內容一致,只有簡繁的區別。另有一種變體叫《蘭嘎西雙賀》(12頭魔王),在內容上有所不同。完整的本子有22章,傣文本達四萬餘行,漢譯本約三萬八千行。「蘭戛」是地名,有說指古代的斯里蘭卡,印度史詩中譯為「楞伽」,傣文古譯「勐蘭嘎」。「西賀」的意思是十頭王。傣文漢譯則是「蘭嘎國的十頭王」。這一史詩以兩個勐的爭奪為主線。

詩史開篇描繪了蘭嘎國的富饒美麗,可惜國王年老無子,只有一個女兒。而公主卻不愛宮廷生活的喧囂,獨自躲入森林中修行。天王瑪哈奉命下凡與公主幽會,吃了她所獻的芒果,便賜給她三個兒子:一個是魔力強大的十頭王奉瑪加;一個是力大無窮的滾帕納;再有一個是溫文爾雅、聰明智慧的比亞沙。三兄弟長大後,老大十頭王奉瑪加繼承了王位。由於他驕奢淫逸,專橫跋扈,致使所治理的蘭嘎國成了荒土一片。他用欺騙的手段娶了三個美女為妻,還不滿足。一次他乘上飛車到很遠很遠的森林中去,在那裡發現一位很美的叫西拉的姑娘正在修行,便上前去恣意調戲。西拉感到受了侮辱,憤而禱告天神降火自焚,並立志要報此仇。奉瑪加下令,倘若西拉復活,立即給他送去。西拉轉世重生,被鬼神帶到十頭王那裡。十頭王怕受報復,便把女嬰放上竹筏隨江水漂走,所幸竹筏未被水淹,一直漂到勐甘拉嘎,西拉被救,當了國王的公主,出脫得異常漂亮。

奉瑪加的惡行,天怒人怨,眾天神決定要懲罰他,派另一天神波提亞帶領三個弟弟下凡轉世,征服十頭王。他們分別投胎於塔打臘達國國王的三個妃子。大王妃生長子朗瑪;二王妃生雙胞胎,分別叫臘嘎納與沙達魯嘎;三王妃生帕臘達。四兄弟之中以長兄朗瑪的武藝高強,曾為野和尚帕拉西制服了作惡多端的大烏鴉。跟帕拉西學藝三年,成為文武兼備的青年王子。

西拉長大以後,因為求親的人太多,只好比武取決。國王有一把神弓,誰能拉動神弓,誰便可以當西拉的丈夫。所有的王子都挽不動神弓,驕妄的奉瑪加比眾王子強一些,拉動了一半便再也無能為力,只有朗瑪是唯一能拉開神弓的王子。他得到了舉世無雙的美麗的西拉的愛情。奉瑪加十分嫉恨,立即發動了一場武力進犯,被朗瑪擊敗。

朗瑪在繼承王位的問題上,因受到異母的挑撥,被放逐森林12年,他的妻子西拉和二弟臘嘎納執意跟隨。在茫茫的森林裡,西拉被奉瑪加發現,用計掠去。

朗瑪兄弟二人決心要救出西拉,苦於沒有兵力。他們走到勐基沙,結識了猴王的弟弟嘎林。嘎林之妻被兄長霸佔,自己又被流放,正需要幫助,便向朗瑪兄弟傾訴了自己的遭遇。朗瑪兄弟很同情嘎林,三人結為好朋友。朗瑪伺機一箭射死了猴王,由嘎林當了猴國之王。猴國的大臣即神猴阿奴曼。朗瑪藉助猴國的兵力和阿奴曼的輔助,向蘭嘎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歷時數年的戰爭,消滅了十頭王奉瑪加,救回了西拉。他流放期已滿,便返回故里,繼承了王位。神猴阿奴曼當了朗瑪的大臣。

由於地位的變化,朗瑪性格也隨之改變,對西拉再也不像往日那樣溫和。西拉被搶期間,一直忠於朗瑪;但被救出以後,朗瑪卻對她的忠貞產生了懷疑。第一次,西拉用烈火燒身來證明自己的愛情純潔無瑕。第二次朗瑪因誤會再次對西拉懷疑,並殘忍地令臘嘎納將懷孕的西拉殺害。善良的弟弟,以狗心代人心瞞過了朗瑪,放走了嫂嫂。無罪的西拉再次在寂靜的森林忍受著痛苦的煎熬,得到野和尚帕拉西的幫助,生下了兒子,取名羅瑪。帕拉西施展魔法,給羅瑪做了一個弟弟,取名相佤。兄弟二人,相貌一樣,形影不離。他們在山野中成長為武藝高強的勞動者。一次,當他們進城賣瓜果時,為了反抗苛捐雜稅,大鬧京城。神通廣大的阿奴曼出面阻止,被兄弟二人踢翻在地。從不失敗的阿奴曼卻敗在兩個少年娃娃手下,使朗瑪既驚異,又震怒。經過一番周折,才知這兄弟二人原來是他自己的兒子。朗瑪懺悔了自己的錯誤,接回西拉,重新團聚。

整部史詩,情節曲折,語言優美,小乘佛教色彩亦較濃。經常提到的「帕拉西」並非專有名稱,而是早期傳播小乘佛教的山野和尚的統稱。他們在傣族傳統民間作品中,經常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大多數時候是救世主,偶然也受到批判和否定。不過在這部史詩中所有不同時期、不同場合出現的帕拉西,幾乎是清一色的善者,他們與原始宗教的一些天神同時出現在同一作品中,這在民間是常有的現象,正說明它們不是一個時期,而是長時期的文化積累。

佛教從東南亞諸國傳入我國傣族地區時,同時帶來了文學與經書中有關羅摩的故事。羅摩是印度古代兩大史詩之一《羅摩衍那》的主人公。傣族歌手根據經書中的故事,再創作為《蘭嘎西賀》,所以主要人物名字的譯音相近,基本內容大體一致,然而並不是原作簡單的翻版。《蘭嘎西賀》保留了傣族的泥土氣息,其中所反映的生活內容、場景、心理素質,與印度史詩大異其趣。這部史詩作為傣、印文化交流的結晶,正是中、印兩國自古以來友好交往的見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