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於英雄史詩 第一節 史詩與英雄史詩

史詩是古老的說唱文學,屬於民間敘事詩的一種。

「史詩」一詞是外來語,最初來自於希臘文,原意是「談話」、「平話」或「故事」,後來才和敘述英雄冒險故事的韻文作品聯繫起來,稱之為「史詩」。在古代希臘思想家德謨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年)所留下的片斷論述中,雖提到荷馬的詩,但未稱之為史詩。古希臘的另一位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年)大概是第一個提到「史詩」的學者。不過,他對「史詩」一詞的運用並不普遍,只是從他的對話錄能了解「史詩」這個詞,在希臘最遲公元前4世紀便已出現。正式而廣泛地使用這個詞,開始於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與文藝理論家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的《詩學》。他在這一著作中所說的史詩,明確指的就是荷馬史詩。《詩學》在西方學術史上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以後,歷代學者都沿用了《詩學》中的史詩概念,指的都是那種表現古代英雄業績的長篇故事詩。

史詩最初產生於民間。文人的作品,都必須向民間吸取營養,包括題材和形式。歐洲從希臘羅馬時期一直到文藝復興,都有著名詩人摹仿荷馬史詩進行創作,說明很長一個時期史詩這種體裁,曾經在歐洲流行。

我國對本土史詩的注意,萌發於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民族學。對「史詩」概念的具體運用,開始於本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從本世紀80年代初開始,隨著我國史詩研究的長足進展,我國學者在吸收西方史詩概念的基礎上,又結合本國情況,對「史詩」的含義作了新的理解和補充。因為中國除了有類似於荷馬史詩的作品之外,還有一種表現人類祖先創造世界與創造人類,反映遠古社會發展情況和遠古人類對宇宙世界、人世間一些重大問題進行探索的長篇作品,屬於創世紀性質,一般稱其為創世史詩。按社會發展形態看,這是人類發展史上最早出現的長篇口頭文學,具有無可取代的文化史價值。這類史詩是原始宗教祭祀活動中必誦的經典,集中出現在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我們把那種敘述古代英雄武功的長篇說唱體作品稱為英雄史詩,它們表現民族形成過程中族與族之間的戰爭,有的吟頌正義戰勝邪惡,反映了人民渴求由分散到統一的願望。

英雄史詩,被譽為劃時代的古典文學形式,是人類文化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精神文化的高峰,是人民偉大的創造。它們是民族的驕傲,又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伴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是特定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知識總匯,反映了錯綜複雜的社會鬥爭,表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這是人民在文化領域中豎起的一座豐碑,作為歷史轉折的標誌——里程碑,具有承前啟後的、不可取代的、偉大的歷史作用。

社會的轉折期,是動蕩的時期,又是變革的時期,不但經濟基礎和社會制度將發生根本的變化,同時,由於人們在精神生活上有新的追求和創造,在意識形態和文學藝術上也必然產生飛躍的巨變,這便是英雄史詩產生的社會基礎。史詩在歷史的變動關頭,給人以激蕩、鼓舞、力量和信心。史詩是在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它不但在內容上比其它體裁的作品遠為深廣,在形式上也是氣魄宏偉的,可以說是集口頭文學之大成。其中的主人公所以被稱為民族英雄,乃因為他們是新興階級的代表,或新興的奴隸主,或新興的封建領主。一般有歷史事件為依據,在此基礎上加以概括、想像、虛構和誇張。這類作品是世世代代集眾人智慧的集體創造,經過知識分子的整理加工,由口頭到書面,才成為定型本。其間有漫長的過程。我們通常所知的某些世界史詩名著,嚴格說,應該是半口頭半書面的文學。

本書旨在向海內外廣大讀者介紹我國少數民族有代表性的英雄史詩,以便大家真正理解英雄史詩的偉大,正在於史詩的內容只有用史詩的形式才能表達,如果換一種形式也能表達的話,那它就不會是好的、美的和偉大的了。進而理解中華本土文化的多元性。民族不分大小,即使人口最少的民族,他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也有過出色的文化創造。那光輝決不會隨著時光的逝去而消失,都將在建立現代文明的過程中,找到自己恰當的位置。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中國英雄史詩的光華正是在與外國史詩的對比中顯現的,著名的三大史詩《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的國際聲譽才有增無已。為了更好地珍視自己的史詩,有必要用極為快速的步伐巡視一下那些有幸在世界文壇捷足先登的世界史詩的名著。然後,再熱情而理智地進入我國的史詩世界。聰明的讀者,必然會得出明智而公正的判斷。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