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喪葬習俗 第九節 多種葬式並存的實例

門巴族土葬、火葬、天葬、水葬多種葬式並存,在不同地區又有差異。墨脫地區以土葬為主,人死後屍體要捆成胎兒狀,在室內放二三日,並設靈位祭祀,祭品有用麵粉做的人獸模型,以及衣服、用具、食物等,請喇嘛念經,擇時出殯。屆時把人獸模型拋到室外,出殯中在三岔路口要拋撒小石子,這些都是為驅趕野鬼,為亡靈開路。葬時挖圓形深坑,把屍體蹲放於坑內。死者生前用過的衣物及其喜愛的物件,如男性的弓箭、吸煙用具,婦女的紡織用具等一併隨葬。葬後以土封頂,墓上不起墳。患傳染病死的用水葬。

在門隅地區的門巴族則主要實行火葬、天葬和水葬。實行火葬和天葬的主要是喇嘛和富裕戶,一般百姓行水葬。對患傳染病的死者用土葬,與墨脫地區很不相同。嬰兒早夭,又有特殊葬法,有的用木桶裝進干沙,屍體用鹽水作防腐處理後置於桶內,放於住房頂層的角樓上,數年後再水葬;也有將嬰兒屍體放在高山石崖下的;還有的放入特大的葫蘆中,就埋在房屋下面,埋後把土夯實,不留標記。

蒙古族也是天葬、火葬、土葬多種葬俗並存,但具體情況又有不同。

蒙古族的天葬,或應稱為野葬,是牧區的古老葬俗。《孟子·滕文公上》說:「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rui瑞〕姑嘬〔zuo〕之。其顙〔sang嗓〕有泚〔ci此〕,睨而不視。」其實,這種葬俗在早期的人類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在大興安嶺地區的蒙古族,此種習俗沿襲到當代,而且賦予了喇嘛教天葬的含義,即人死以後,家屬親友一邊哭泣,一邊脫去死者身上的衣服,另以白布或白綢緊緊纏繞死者的身體,然後按喇嘛的占卜,把屍體放在特定的位置並念經超度。一天之後,對屍體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移屍曠野,頭下放小枕,手握喇嘛經書,以白布蓋屍,四角壓石頭,任由狼吞虎嚼。數日後家人去看,如屍體完整,則視為不祥,又請喇嘛祈禱,待屍體為鳥獸吃盡了,家屬才算對死者盡了義務,認為死者已進「極樂世界」。

另一種葬式,是把屍體放在牛車或駝、馬背上,任其在高低不平的荒野中賓士,屍體墜地之處即為葬地,也不掩埋,只用土塊或碎石把屍體圈起來。隔數日去看,只要被鳥獸吃盡了,就大吉大利,大多邀親友相慶。如屍體還在,除請喇嘛念經替亡者懺悔,還以黃油塗屍,企盼早日被野獸吞吃掉。天葬的含義,相傳是生前吃肉,死後將肉還給禽獸。

火葬,主要是王公貴族、大喇嘛等有錢有勢者的葬俗。對於貧苦牧民,火葬是對患癆病或產後死亡者的特殊葬式。

富貴者死後,以白綢纏身,請喇嘛誦經。一般五天後,親朋聚集,與其子孫共同把屍體扶在車上,送至曠野,留人照料。約半月後,把死者生前喜愛之物,連同塗上黃油的屍體,一起投於乾柴烈火中焚燒,其後由家人揀拾骨灰。放置骨灰又有多種方法:其一放於瓦罐中,再埋在自家墳地上;有的用紅布把骨灰包起,放到寺院的香爐里,並請喇嘛念經,祈禱死者早升天堂。有的經大喇嘛許可,骨灰和以麥粉,捏成人形,以示死者已成佛,可存放於喇嘛寺的寶塔里,甚至送至五台山的靈域安放。這樣做,家屬都要給喇嘛以大量布施為酬勞。

至於患癆病或難產死亡的貧苦牧民的火葬,就簡單多了。人一死就立即移出蒙古包,隨即以數碗牛奶潑向四方,並燒牛羊糞熏蒙古包,有送「瘟神」之意。屍體在荒山或深谷中焚燒,如骨灰風揚四散,就算萬幸了。

土葬,多是農區富貴者的葬俗。人死後即更衣,移屍木板上,用哈達罩臉,裝殮時親友聚集,各出錢少許,放入棺內,家人把死者的衣帽、煙草、鼻煙壺、刀、木碗等喜愛之物和牛奶也置入棺內。入殮在黃昏時分,念經天數視喪家經濟情況而定。出殯時,由死者長子扛棺材大頭,其他子孫抬小頭,移棺放置在靈車的棺罩里送往墓地。出殯的隊列順序是:長孫在前扛一長樹枝稱「引魂樹」,上掛寫有經文的紙幡,隨後是吹鼓手,靈車居中,眾親友送葬車殿後。到墓地後,小心將棺木放入墓穴。家人親友邊哭邊圍墓穴正反各走三圈,並撒土墓中。以土掩埋後,以磚石砌成塔形墳,高數尺至丈許,引魂樹插於墳上以表紀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