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喪葬習俗 第三節 火葬

用火焚化屍體的葬式,在少數民族中是僅次於土葬的一種比較流行的葬式。在歷史上彝、白、納西、拉祜、哈尼、普米、羌、畲等族都曾普遍採用火葬。後來受漢族影響,又先後改成了土葬,只有川滇大小涼山的彝族、雲南永寧的摩梭人及部分拉祜和普米還保留火葬習俗。土、裕固、蒙古、藏及傣等民族,則因宗教信仰的原因,也或多或少地採用火葬。

對此有兩種說法:一說「死」系鬼魂作祟所致,焚屍不但可以把滯留在亡者身上的魔鬼燒死,也可使死者去找祖先如火化一般容易。另一說彝族的祖先是虎,火葬可以使亡者還原為虎,重返祖先的故里。彝族的焚屍場在離村不遠的荒野或山坡上,火化後,或就地掩埋骨灰;或裝入陶罐里,或撒在竹林里。但這還不算結束,要使亡者安生,還要在其死後數日、數月乃至數年後,由兒女請畢摩(巫師)選定吉日,到火葬地點做靈牌,帶回家中供奉,使死者的靈魂從此得到寄託。

火葬對於藏族是僅次於塔葬的高級葬儀,享用者是活佛和大喇嘛。對於蒙古、門巴、裕固和傣等族,同樣也只有王公貴族、活佛、喇嘛、佛爺、富有者及頭人才有權火葬。除傣族外,其他幾個民族在火葬時都要耗費大量酥油。裕固族和門巴族是把酥油撒在柴架上;蒙古族則把油塗在包裹著的遺體上。藏族和門巴族一般把骨灰撒在江河中;蒙古族則把骨灰寄放在寺院里;裕固族把骨灰裝入紅布袋埋葬,並建墳。

同是火葬,土族的又別是一番情景。首先,土、火葬兼用的土族,對於死亡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認為:「精肚兒來」的人,就該「精肚兒去」。所以,無論老少男女,一旦去世,即刻扒光衣物,趁屍體未僵硬,使其成母腹中胎兒的蹲坐狀,雙手合掌,兩拇指撐著下巴。入殮時,用繩在一些骨節處綰〔wan挽〕個結,通常7至13個結。再給遺體套上一件斗篷式葬服,下圍布裙,然後裝入靈轎。靈轎是人死後才用木板製做的,大小能蹲一個人。火葬時,把靈轎砸碎與屍同化。燒後三天撿骨灰於木匣或陶罐內,暫時掩埋。待來年清明才移埋到祖墳上。以後每年清明掃墓一次。

遠在西南的摩梭人處理屍體的方式與土族相似,也把屍體捆成蹲坐式;火葬方法又類似裕固、門巴,要邊燒邊撒酥油在屍體上。焚後,部分骨灰裝入袋內放到公共墓地上(圖16)。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