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婚娶風俗 第五節 千姿百態的結婚典禮

青年男女經過甜蜜的戀愛,或受命於父母,訂婚之後,就到了結婚階段。各民族對人生的這一大事,均視為「人丁興旺,子孫綿延」的象徵,成為充滿喜慶、歡樂的重要活動。禮儀各有不同,千姿百態。

成吉思汗傳下來的婚禮,

是我們最歡樂的時候,

讓我們在遼闊的草原上,

縱情高歌。

隨著鄂爾多斯高原上飄蕩的這首民歌,一支盛裝的馬隊,便簇擁著新郎奔向女家。

此刻,新娘家緊閉蒙古包門,一派拒婚架勢。這時,迎親隊伍中走出一位善於辭令的伴郎,向女家及伴娘陳說: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和你家姑娘訂為夫妻,今日是黃道吉日,我們特來迎娶。伴娘這時唱道:

什麼象徵著潔白無瑕?

什麼標誌著幸福榮華?

這樣的禮物是什麼?

你可把它帶到姑娘家?

伴郎回唱:

清晨純潔白凈的鮮奶,

正午釀得更加甘甜,

晚上變成醇香的酥油,

這珍貴的禮品全都帶來。

伴郎對答如流,伴娘才會開門請他們進蒙古包。新郎向佛像叩首,再向岳父母敬獻哈達、燒酒等禮物。梳妝完畢的新娘,在送親的祝酒歌中,乘馬圍著生養她的蒙古包繞行三圈,並向父母和朝夕相處的姐妹們依依惜別。然後隨迎親和送親隊伍馳往男家。

一路上,男女雙方追逐逗樂、躍馬向前,都想搶先到男家。為讓新娘領先,送親者常用馬鞭將新郎的帽子挑於地上,令新郎下馬去撿。但男方也有絕招兒,在離家不遠處設席招待女方,送親者和新娘只得下馬喝酒,而新郎則一馬當先到了家。

到了婆家,新娘與新郎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下馬,拿著馬鞭雙雙通過兩堆旺火,以表示愛情的堅貞不渝,也包含著人們對新人避邪消災、興旺發達的祝願。走進包內,新人向佛像和新郎父母跪拜,接著新娘與各親友一一相見,互獻哈達、禮品;新郎也向新娘的親戚施禮。在婚宴上,新郎手執酒壺,新娘捧杯逐一敬酒。人們暢飲,高歌,翩翩起舞……有時婚宴可達數日之久。

赫哲族迎親的人數必須是奇數,迎來新娘即成雙數。拜天地的時辰要在黎明,他們認為黎明正是蓬勃興旺的象徵。拜過天地,新人進入洞房拜祖宗三代,然後,親族中的長者要向新娘訓話,叫她好好孝敬公婆、尊敬丈夫,勤勤懇懇過日子,不要偷懶討閑。訓罷,新娘再次跪拜祖先,恭聽長者向祖先禱告:新媳婦娶來了,祖先要好好管教,保佑全家生活幸福……隨後新娘拜灶神,長者又訓道:一輩子不能離開這兒,柴火不好燒,不能發脾氣,每天要給老人燒熱炕頭……婚宴上,新郎吃豬頭,新娘吃豬尾巴,表示從今後,丈夫領著,妻子跟著,夫唱婦隨過日子。

東鄉族的迎親隊伍往往在上午到達女家。他們隨身帶來新娘要穿的一套新裝、一頂蓋頭、一把木梳和一把篦子及幾斤核桃、紅棗和糖塊。

在享受了女方的美味佳肴後,念「尼卡哈」——結婚證詞,結婚儀式就開始了。有趣的是聽阿訇〔hong轟〕念證詞的不是一對新人,卻是新郎與岳父大人。新娘和其他女眷皆避而不露。

念完尼卡哈,迎親人把帶來的紅棗、核桃等果品散發給圍觀的人們,以示吉祥喜慶。新郎與一位伴郎則把梳子和篦子送到正忙於打扮的新娘那裡,並給為新娘梳妝的婦女「梳頭錢」,以表謝意。然後,他們又到廚房向廚師、眾多前來幫忙的婦女及岳母道一聲:「色倆目」(真主保佑)。此時,請他倆品嘗的菜肴,往往被他們轉獻給廚師,以作為對廚師辛勞的答謝。在祥和的氣氛中,婦女們乘機用鍋底灰抹新郎和伴郎的臉;新郎也就勢「偷」上一件碗、筷之類的餐具。隱喻他偷到了姑娘的「茶飯」手藝,姑娘便可以安心與他過日子了。

在整個婚禮上,新郎和伴郎成了女方青年耍笑逗樂的對象,他們無處藏身,也不能藏身。終於,例行禮節完畢,被捉弄得狼狽難堪的新郎和伴郎像得到大赦一般,不待迎送新娘的隊伍起程,早已逃之夭夭。

最熱鬧的場面卻是在新娘到達夫家時,沸騰的人群嬉戲著往新郎父親或叔伯長輩的臉上抹鍋底黑,強迫他們反穿皮襖,像牲畜似的還在腰上系鈴鐺,甚至象徵性地用鐵鏈縛住他們的手腳;或讓他們倒騎毛驢「亮相」;或讓他們坐在倒置的八仙桌內,由人抬著示眾耍逗。眾賓客笑得前仰後合,扮「笑星」的新郎父老長輩也樂在臉上,美在心中。

入夜,村內外親友紛紛趕來鬧洞房——打枕頭,以逼使新娘揭蓋頭。所有的女眷們都在炕上護圍著新娘,鬧房的小伙們手持枕頭,一邊唱道:娶親的日子好日子,打枕頭的規矩固有的,……一邊尋找機會把枕頭砸向新娘。有的甚至衝上炕,可又被婦女們擠了下來。枕頭砸來、飛去,洞房內一片鬨笑喧鬧。終於,婦女們招架不住小伙們的強大攻勢,枕頭擊中了新娘。於是婦女們只好揭掉新娘的蓋頭,讓人們一睹新娘的風采,還打開新娘帶來的箱子,展示嫁妝。至此,一場熱鬧的婚禮方告結束。

回族婚姻一般由父母做主,且遵循「婚姻無貧富,必擇善良」的原則,反對一切繁文縟節,比如算八字等一概免掉。同時,婚禮上還禁止喧鬧的吹拉彈唱。婚禮一般選在「主麻日」 舉行,行禮前一個主麻日,男方把聘禮送到女方家。婚禮的前一天,女方則把姑娘的嫁妝送到男家。當晚,姑娘要沐浴,換上男方送的新裝,表示姑娘潔凈無瑕。

婚日凌晨,兩家人都要在自己家沐浴更衣。男方的主婦沐浴後,歡天喜地地把用阿拉伯文寫的《古蘭經》大掛幅懸掛在堂屋,燒香點燭以謝真主賜結良緣。早上,男方設便宴招待阿訇及男女雙方的迎親、送親客人後,婚禮就在阿訇主持下開始了。阿訇依次詢問新人的「經名」,問他們是否願意結婚,他們表示同意後,阿訇才念配婚經。一對新人虔誠地跪在阿訇面前聽經。念畢,阿訇將一把把「金豆」 撒向一對新人,圍觀的孩子們紛紛撿而食之,這既是對真主賜結良緣的感謝,又含有祈求真主賜生貴子的心愿。最後,新婚夫婦雙手摸臉感謝真主。

有意義的是為了防止丈夫隨意離棄妻子,回族在經濟上對男子有一定的制約。即男子婚前送未婚妻的聘禮,即為她的私產,無論生活在一起,還是離婚,男子無權索回。萬一離婚,女子生活上也有一些保障。

結婚典禮這天,衣冠楚楚的烏孜別克新郎和許多未婚小伙在一間房子里,邊吃、邊彈、邊唱,以待良辰吉時的到來。與此同時,在一好友家,打扮一新的新娘和眾多女友也在等待著那喜慶的時刻。

忽然有人報說:誦經儀式開始了。新郎立刻在兩位夥伴陪同下來到女家,那裡已經是賓客雲集。新郎在屋子中央站住,阿訇即開始念經文。念完,轉向立於門外、頭頂蓋頭的新娘:「你情願嫁給某某為妻嗎?」「我願意!」阿訇轉向新郎問道:「你情願娶她為妻嗎?」「我情願。」於是阿訇把兩塊蘸過鹽水的饢〔nang囊,一種烤製成的麵餅〕作為珍貴的禮物送給他們,伴娘和伴郎爭搶著把饢遞給自己的新人。據說,新人中誰先吃到這個饢,今後在家中就主事,不會被對方欺負。儀式一完,新郎、新娘仍各自返回就坐的房子,與同伴們盡情玩樂。

此時,婚宴卻在雙方家長主持下開始了。新郎母親及其女親友們,由新娘母親及眾女親眷迎進鋪著華麗地毯的筵席室,幾位靈巧的少婦向來賓們散發喜果;另有幾位少婦則手拿盛著白面的托盤,往來賓的臉上抹白面,表示吉祥如意。女賓們美餐後,才盡興而去。

女方的男賓這時也到了男方家,受到了男家同樣盛情的款待,男賓退席後,女賓才入席。婚禮進程中,凡前來祝賀的男子都只帶著一張嘴來,而所有的女賓則帶著禮物,並直接把禮物呈送給新娘的母親。

待男女兩家把賓客送走後,迎親的時辰才到。新郎一行奏著歡樂的曲子來到女家,在緊閉的院門內,婦女、小孩大叫著「手絹!手絹!給了手絹才開門。」伴郎趕緊把準備好的新手絹送上;裡面又要求奏樂,於是小伙們起勁地奏呀、唱呀,直累得上氣不接下氣,院門才打開了。可新娘就坐的房門依然緊閉,任憑小夥子們怎麼擂門、唱歌、彈曲,就是沒人理睬。待小伙們平心靜氣地苦苦請求,好話說盡,姑娘們才開門請他們入內。伴郎把新郎安頓在新娘身邊就坐,小夥子們則與姑娘們伴著歡樂的曲調跳起了舞。舞畢,姑娘們用熱氣騰騰的手抓飯款待新郎及其夥伴(圖8)。

在新郎家大門口,一堆熊熊燃燒著的篝火迎候著新娘。新娘一到,就坐到一塊花毯上,由幾位小夥子抬過火堆,此舉是為祈求祥和如意。隨後,新人進入宴會廳,在眾儐相伴同下共進晚餐。在入洞房時,新娘再次經歷火的洗禮,要從洞房門口一盆燃著的炭火上邁進去。這既是為了祛邪消災,也蘊涵著願新娘永遠擁有火一樣情懷的祝福。

柯爾克孜的婚俗與他們的游牧生活關係極大。婚禮儀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