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享譽世界的茶、酒、絲、瓷 第三節 絲綢王國飄彩虹

中國是世界上養蠶織綢最早的國家。公元前4世紀,中國的絲織品就已馳名於世。當時的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s)」意即絲綢之國。究竟何時中國人發現養蠶與繅絲技術,由於時代久遠,尚無確切答案。據文獻記載與考古發掘,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原始社會。

傳說在遠古時代,漢族的祖先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以獸皮、羽毛、樹葉為遮體的衣著。有一次部落首領黃帝的妻子嫘〔lei雷〕祖,發現桑樹上有蠶吐出絲將自己包了起來,從中受到啟發,遂教導人民養蠶、繅絲、織綢、制衣。這個傳說無疑告訴人們養蠶織綢歷史源遠流長,起碼發生在中國原始社會三皇五帝的時期。考古發現證明,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便有蠶繭及絲織品出土。如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長江流域的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均反映出農業與手工業的分工,同時也發掘出這個時期的蠶繭。1926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存中,發現了一個被刀切過的繭殼。1958年在浙江吳興縣錢山漾〔yang樣〕出土一批絹片、絲帶、絲線等,並有大批稻穀。經科學測定距今已有5000年。

在殷商時期,在現有約4500個單字的甲骨文中提到蠶、桑、絲等與蠶有關的字約260個左右。周朝建立後,養蠶業發展很快,在《詩經》風、雅、頌不少篇章中都有所敘述。《豳風·七月》中敘述得尤為具體。《尚書·禹貢》將中國劃分為九州,記載其中六個州以絲產品為貢品(實際指的是當地的特產):袞州(今冀、魯一帶)貢絲、織文(染絲織成的絲織品);青州(今魯、豫一帶)貢絲和〔yan演〕絲(柞蠶絲);徐州(今蘇皖淮河一帶)貢玄纖縞(黑色的絹綢);揚州(今蘇皖的長江流域)貢織貝(錦);豫州(今豫鄂一帶)貢纖(很細而薄的綢子)、纊(絲棉絮);荊州(今湘鄂一帶)貢玄纁〔xun熏〕(黑色和黃色的綢子)。這些記載與我國考古工作者先後在河南、陝西、湖北、湖南出土的絲綢文物大體相符。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鐵器的廣泛使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促進了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當時的山東半島由於「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迅速發展為重農桑、通漁鹽的經濟發達地區。齊國都城臨淄生產的羅、紈〔wan丸〕、綺、縞〔gao稿〕等絲織品,工藝精美,色澤絢麗,號稱「冠帶衣履天下」。隨之襄邑(今河南睢縣)也發展成為紡織中心,以生產各種錦類著稱。

到了漢代初期,由於絲織品需要量驟增,使官營的蠶絲生產作坊開始出現。在少府之下設織室令丞專門管理設在長安的東、西織室,另外在齊郡臨淄設服官所,專門為皇室生產綺綉、冰紈、方空縠〔hu胡〕(有縐紋的紗)、吹絮綸等高級精美絲織品。漢元帝(公元前48—前32年)時絲織工匠有數千人之多。由於襄邑刺繡精美,皇室又在那裡設有服官所。此時私人作坊相繼出現,其中最大的是張安在家。他的作坊有700多名工匠。漢代絲織品豐富多樣,有紈、綺、縑、綈、素、縞、綢、綾、紗、羅、緞、錦、綉等。尤以紗盛行,質地鬆軟,輕薄如紙。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一件紗衣,衣長128厘米,袖通長190厘米,其重量僅49克,即還不到一兩,可見當時工藝水平之高,為世人讚歎叫絕。

漢代絲綢除供上層社會消費外,通過「絲綢之路」,途經中亞地區再轉運到歐洲。這條路分兩條:南面一條從長安出發經天水、蘭州、甘州(今甘肅張掖)、肅州(今甘肅酒泉)出玉門關經鄯善(今新疆若羌縣治卡克里克)、于闐(今新疆和田)、莎車、疏勒(今新疆喀什),到大宛(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北面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今新疆吐魯番)、龜茲〔qiuci丘詞〕(今新疆庫車東)達大宛。南北兩條匯合於大宛,再經哈拉達安息(波斯)、條支(今伊拉克境內)而到大秦(羅馬)。絲綢之路,是東西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的友好之路。隨著中國絲綢西傳,中國養桑蠶及織絲綢技術逐漸傳入西方。據西方史書記載,羅馬的愷撒大帝(公元前100—前44年)曾有一次穿了一件中國絲綢袍子去看戲,引起轟動,引起全場觀劇者的羨慕,被認為是破天荒的豪華之舉。公元552年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公元527—565年)專門派熟悉中國情況的僧侶二人來中國,把蠶種帶了回去,從此養蠶及織絲技術開始在西方興起。

唐宋兩代絲織品花色品種又有增加,如浙江生產的繚綾十分精美,被視為絲織中珍品。唐代詩人白居易有《繚綾》詩讚美道:「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即花紋)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可見浙江這種皎潔精美的繚綾似瀑布白雪,令人嘆為觀止。唐朝安史之亂後,絲綢產品逐漸在江南興旺發達起來。唐代還有一種「聯珠團窠紋」及「獨窠文綾」,將各種栩栩如生的動物及象徵吉祥的龍鳳、麒麟刺繡在緞面上,花團錦簇,高貴異常。宋代織錦業有發展,絲織生產與織帛生產有了分工,民間機戶和機坊增多。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在浙江、湖北征綢39萬匹,在川、廣、湘、浙征絹273萬匹。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絲織業規模之大。北宋時生產的定州緙〔ke克〕絲曾名噪一時,緙絲,又叫克絲,專門織佛像、人物、書畫、圖案,極為名貴,日本人稱其為「綴錦」。

明清兩代,蘇州、杭州、成都、廣州、福州、潞安州(今山西長治)增設許多織綢作坊,工匠有數萬人之多。官府設有絲綢手工工場。著名的「江南織造」就是在南京、蘇州、杭州設立的籌辦皇室使用的各種絲綢的衙門。這個時期研究創造出許多新技術、新產品。如多彩絲綢——妝花、彩織錦緞、妝花絲絨與金彩絨等,技法之高超是以前無法比擬的。明清絲綢貿易不斷擴大。鄭和七次下西洋,使中國精美絲綢進一步名揚海外,傳播到東南亞、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紅海沿海,直達非洲東海岸。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絲綢出口量激增,僅輸往英國的絲和絲織品價值就達二三百萬銀元。人們稱中國是絲綢王國。當代中國絲綢出口量仍居世界首位,生絲出口量佔世界總出口量的90%,行銷歐洲、北美、東南亞、中東130餘個國家和地區。

絲綢是各種蠶絲織品的古老名稱,品種繁多。從織品的組織結構和外觀特徵可分為a.紡類,也叫紡綢,是平紋組織花素絲織品,常見的有無光紡、電力紡、杭紡、彩條紡等;b.縐類,是利用絲條的不同粘度致使綢面呈現縐縮狀態的絲織品。如雙縐、工農縐、素碧縐等;c.綢類,一般組織的絲花素織物,如織綉、益民綢、花線春等;d.緞類,地紋多是採用緞紋組織的花素絲織品,如花軟緞、素軟緞;e.織錦類,經緯絲在織前先染色,緯絲在三種顏色以上,用緞紋地組織提花織成;f.綾類,它是用各種經面斜紋組織為地紋的花素絲織品,如羽紗、美麗綢等;g.羅類,採用羅紋組織織成,分直羅、橫羅,如杭羅、港羅;h.紗類,屬羅紗組織的花素絲織品,地紋、花紋的全部或一部分呈紗孔。如廬山紗、喬其紗、篩絹;i.綃類,是一種採用平紋組織或其他組織花素絲織品,由於經緯密度小,特別輕薄,呈透明狀。如頭巾綃、長纓綃等;j.葛類,由於經細、緯粗、經密、緯疏,表面有橫向凸紋,如朝陽葛、明華葛等;k.呢類,是採用縐組織或面斜紋組織織成的,光澤差,質地豐滿厚實,有毛型感的花素絲織物。如素花呢、大偉呢,是絲綢中大路品種;1.絨類,表面呈現毛絨或毛卷的花素絲織品,如喬其絨、彩經絨、金絲絨等;m.綈類,經紗是人造絲、緯紗是棉紗或蠟線絲織物。如素綈、線綈被面、新紋綈等;n.嗶嘰類,採用普通斜紋組織織成的絲織品,比一般綢絹厚實,但又比呢類薄些,如絲絹嗶嘰等。

我國絲綢產地,與蠶絲產地基本一致。長江中下游太湖流域為我國最大絲綢產地,產量佔全國一半。主要集中於蘇州、杭州、湖州,稱為三大綢市。其次有紹興、南京、嘉興、鎮江、常州。以省區論,浙江絲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一,綢緞產量佔1/5,杭州有全國最大的絲綢廠。江蘇生絲產量佔1/5,絲綢產量居第二位。上海絲綢印染業發達,品種花色齊全,是全國最大的出口港埠。四川盆地是第二大絲綢產區,以蜀錦巴緞久負盛名,生絲產量僅次於浙江。主要分布於南充、成都、重慶、綿陽。第三大絲綢產區在珠江三角洲,以紗綢為主,傳統產品有香雲紗,質地爽滑,透涼。遠銷東南亞和港澳。集中產地在廣東佛山及廣州。其他著名的絲綢產地,尚有廣西桂林、南寧,湖南長沙,陝西安康,新疆和田,山東濰坊。以上均屬桑蠶絲綢,產量佔全國70%以上,而柞蠶絲綢集中於遼東半島及山東半島,如遼寧丹東,山東青島、煙台。這裡只重點介紹幾種絲綢製品,有蘇州絲綢、湖州雙林綾絹、江陵荊錦緞、南京雲錦、成都蜀錦、廣西壯錦、丹東柞絲綢。

蘇州絲綢 江蘇省蘇州市盛產絲綢已有3000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