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享譽世界的茶、酒、絲、瓷 第一節 茶葉芬芳名揚四海

中國有句俗話「清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明了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用品。不僅漢族如此,我國少數民族也有許多獨特的飲茶習俗,當今世界上有一半人口有飲茶的習慣,茶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飲料。

中國是茶樹的故鄉。茶(Camellia Sinensis)屬山茶科,常綠灌木。高約1.5—2米,它的葉子長,呈橢圓形,有小鋸齒,開五瓣小白花,果實扁圓,成熟時裂開有種子散出,每年春季人們採摘嫩葉,製作飲料。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栽培、利用茶葉的國家。據歷史資料考證,茶樹起源於中國。早在5000多年前,我們祖先就發現茶有解毒的功效。漢代《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日遇七十毒,得茶〔cha查〕而解。」「荼」即茶字的古寫。這個神話記載,無疑說明神農氏所處的原始社會之農業初級階段已有「以茶解毒」的事實。茶又從何時由藥用轉為人們的飲料呢?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根據《爾雅》、《晏子春秋》等書中所載茶事,認為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公元前11世紀)或春秋時齊國的晏嬰(公元前?—前500年)二人最先知道飲茶,因此不少人認為在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前221年)中國北方已有飲茶的事。到秦漢時代飲茶之風逐漸盛行,茶葉遂成為商品,波及各地。漢宣帝時文人王褒寫了一首《僮約》賦,其中講到「烹茶盡具」和「武都買茶」,武都是四川綿竹縣北名山,是當時產茶區,到武都買茶,說明茶已作為商品進入流通領域。此時,四川成都以西的崇慶、大邑、邛崍、天全、名山、雅安、滎經等縣已成為中國茶葉產地。茶樹既有野生的也有人工栽培的,品種很多。2000多年前我國已有人工栽培茶樹的技術。由東漢到南北朝,茶樹在長江下游一些山區逐漸拓展。中國茶業的興盛時期是唐宋時期,出現大規模僱工作坊和經營大宗茶業的商會組織。飲茶習俗的盛行,尤其與佛教盛行有關。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泰山有一座靈岩寺,寺里有不少和尚及信徒們要「坐禪」。坐禪時不準吃東西和打瞌睡,時間一長很難熬,老和尚提出可以飲茶提神醒腦。以後輾轉效仿,傳播到其他寺廟,後又影響到京城及其他城市,出現煎茶店鋪、茶攤,供和尚及百姓飲用。對飲茶習俗普及起過重大作用的是陸羽,他對茶葉生產、消費極有研究,並於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出版了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百科全書——《茶經》。這本著作篇幅不長,可內容豐富,包括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之圖十節。歸納出茶的種類,茶的功效,茶的特性,茶的製作及茶具,水的品第,飲茶風俗,茶的加工和煮飲技術,茶的產地以及有關茶葉的典故和用茶藥方等等。在《茶經》之源中,開宗明義,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本也」指出我國南方是茶樹原產地。書中倡導「寧可終身不飲酒,不可三餐不飲茶」,並把茶分為粗茶、散茶、末茶和餅茶,列舉出茶的產地有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浙江、江西、四川、貴州、廣東、廣西等11省之多,並指明著名產區有42處,其中浙江最多,有七處。

《茶經》一書讚頌飲茶宜於「精行儉德之人」,對後世提倡以茶代酒,厲行節約起了重要作用。當時皇帝曾把陸羽請進宮中,請他親自烹茶,皇帝品嘗後大加讚賞,於是上行下效,「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從此,陸羽被推崇為「茶祖」、「茶聖」、「茶仙」。

宋代茶葉生產有所發展,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有66州242縣產茶。宋代茶葉年產量約50萬擔,四川佔一半。從元到明,茶葉生產經銷起伏較大。元代茶加工技術有提高,茶園因戰禍破壞,茶區經濟漸漸衰敗。明代茶製作技藝提高,經銷擴大,加強了與西北少數民族的「茶馬互市」,向國外輸出大量商品茶運往歐美各國。明末,中國茶葉主要由荷蘭東印度公司經海路轉運到英美。15世紀中葉英國已有飲茶的習慣,流行午後喝紅茶,且認為是高雅之舉,他們把茶叫作「tea」(音替以),即是從茶葉出口地廈門音「茶」(te)轉譯而來。俄語的茶叫做чай(音卡以)則是我國北方音「茶葉」的轉變。1678—1880年中國茶葉獨佔世界市場。1880年向英國出口茶葉多達145萬擔。隨後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獲茶葉大利,千方百計把中國茶樹帶到印度和斯里蘭卡種植,發展茶園。1900年之後中國出口茶葉由100萬擔不斷銳減,至解放前夕的1948年出口茶僅有二三十萬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力恢複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茶葉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定發展之路。據近年統計,茶園有2000萬畝左右,出口茶葉已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一倍以上,仍滿足不了世界市場的需求,尤其優質名茶仍是傳統出口產品,行銷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有51個國家引種中國茶籽和茶樹,我國被世界公認為茶的祖國。目前主要產茶省區有浙江、湖南、安徽、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台灣、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江蘇、西藏18個省(區),集中於60多個縣,比建國前多一倍。

中國茶葉的花色品種繁多,歸納起來可分為綠茶、紅茶、黑茶、青茶、黃茶、白茶六大類。中國茶馳譽世界,現擇其精萃珍品略敘。

a 綠茶類

綠茶,經高溫殺青、揉捻、乾燥而成,不經發酵階段。有炒青型、烘青型、曬青型、蒸青型,其中炒青型名茶花色品種多。炒青茶又叫眉茶,葉形彎彎如眉毛,沖泡後湯色碧綠,有圓形球茶,珍眉茶等名目。西湖龍井、太湖碧螺春、信陽毛尖、南京雨花茶亦屬此種。烘青茶通過烘焙乾燥而成,其茶色澤深綠,茶湯黃明,香味醇和,表面多空隙,吸花力強,為窨〔xun熏〕制花茶主要原料,為國內大眾所喜愛,主要品類有尖茶、條茶、瓜片、毛峰等。曬青茶,晾曬之後,再經烘焙乾燥而成,茶條松索,暗青色,沖水後深黃。主要有川青、滇青、紫陽茶。蒸青茶,經過蒸氣加高溫殺青製成,茶色、湯色均呈綠色,如福建蒸青茶、湖北玉露茶。綠茶中名茶最多,主要有吳縣洞庭碧螺春、杭州龍井茶、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屯溪屯綠、廬山雲霧、婺〔wu務〕源綠茶等。

西湖龍井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風光秀美,西湖龍井產的名茶,更是家喻戶曉,列名茶之首。歷來以「色綠、香郁、味醇、形美」著稱。元代虞集《游龍井》詩:「徘徊龍井上,雲氣起睛畫。澄公愛客至,取水挹〔yi義〕幽竇。坐我檐葡中,余香不聞嗅。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嗽。」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到獅峰廟品飲龍井茶,封廟前18棵茶樹為「御茶」,每年進呈皇家。西湖山坡谷地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質疏鬆,春茶採摘期間細雨蒙蒙,雲霧繚繞,滋潤茶樹生長繁茂,以獅峰、龍井、五雲山、虎跑山產茶精良,素有「獅、龍、雲、虎」四種之分。其中龍井村、獅子峰茶品質上乘,清明前採制的叫明前,穀雨前採制的叫雨前,俗稱「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高級龍井茶形如碗釘,沖泡杯中,芽葉成朵,一芽一葉,朵朵直立,一旗一槍,交相輝映。湯液碧徹,清香撲鼻,甘香如蘭。獅峰茶是龍井中之極品,每年清明節前採摘,為明前茶之代表。特級龍井茶1985年曾獲國家優質食品金獎,此類茶芽葉小如蓮心,尖似雀舌,外形扁平挺直,大小均勻,形似蘭花,茶條色澤翠綠,湯液明清,味道「淡而遠」,「香而清」,作為貴賓禮品茶譽滿五洲。

吳縣洞庭碧螺春 江蘇吳江縣太湖東洞庭山產的碧螺春是綠茶珍品。條葉纖細,捲曲螺形,茶色碧綠,采於早春,屬明前茶,葉後有茸毛,濃郁芳香,湯色嫩綠鮮艷。關於碧螺春還有個傳說故事,據《太湖備考》載:相傳1300多年前,洞庭東山有碧螺峰,石壁間有野茶數株,山民紛紛採摘。竹籃裝不下時,採茶姑娘揣入懷中,茶受熱氣突發異香,人們叫它「嚇煞人香」(意為香煞人)茶,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品飲此茶,觀其茶葉形狀和色澤,遂改了個雅名叫「碧螺春」。碧螺春沖泡後,似白雲翻騰,雪花飛舞。對於水溫要求不高,溫開水泡能沉於杯底,先沖水後放茶,照樣放香展葉,屬高級禮品名茶。

黃山毛峰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位於安徽,在奇松、怪石、雲海、飛瀑之中,「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獨特的自然環境,滋潤著黃山茶園。黃山毛峰茶園分布在桃花峰桃花溪兩岸的雲谷寺、松谷庵、弔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附近。這一地帶年降水量2000毫米,土層深厚,茶樹生長在白雲繚繞山花熏染的「仙境」里,長出的葉片肥厚有毛,是「早春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