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原產中國的重要果品 第七節 鮮美的荔枝與龍眼

荔枝和龍眼是我國南方原產常綠珍貴的果品,同屬於無患子科植物。

荔枝(Litchi ensis Sonn)我國早在公元3世紀就栽種荔枝,據考證到西漢時才正式命名為荔枝。荔枝性喜高溫多雨,歷來分布於福建、廣東、四川等亞熱帶與熱帶地區。古代記述荔枝的著作有13部,其中尤以北宋蔡襄《荔枝譜》內容最為豐富,記載有32個品種。明代徐渤〔bo勃〕《荔枝譜》記載著名品種已達70多個,如蜜荔枝、丁香荔枝、玳瑁荔枝、葡萄荔枝等等。

荔枝被譽為果中王后,古人云:「荔枝之於果也,仙也,佛也,實無一物得擬者。」歷來被視為瓊槳玉果。它分為長卵形,心臟形,近圓形和圓形四大類,各具獨特風味。如福建莆田的陳紫荔枝,果實卵圓形,形似雞蛋,果殼鮮紫色,味道甜中透酸,入口漿液清香沁人肺腑,幽香似蘭。廣東的掛綠荔枝,果肉厚,核小,肉質爽甜,果熟時紅紫相間,一綠線直穿,故名「掛綠」。現分布在增城、順德、東莞、新定、羅定10多個縣市。廣東另一種名「水晶球」荔枝,白花、白殼、白肉、白核,味道甘美。四川「大紅袍」荔枝肉質柔嫩,汁多味甜,紅殼白肉,故名大紅袍。廣西桂平的禾荔枝也久負盛名。荔枝樹壽命很長,有的達數百年甚至千年以上,如福建「蘭竹荔枝樹」樹齡有400年,「宋香古荔樹」有1300多年的歷史,依然蒼翠繁茂,春華秋實,年產果150—300斤,其果色鮮紅,脆滑無渣,香氣沁人,人們盛讚「宋香品第世絕殊,奇香異味天下無」,這株千年宋香荔枝樹已被列為福建省重點保護文物。

荔枝是珍貴的滋補果品,歷來是皇家及達官貴人享用的果品。《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唐明皇為取悅貴妃,每年命令飛騎奔跑,從廣東南海縣傳至京師長安,日夜兼程,以保持荔枝色艷味鮮,博得妃子一笑。唐代詩人杜牧《過華清宮》中寫道:「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甫詩云:「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枝,萬馬死山谷,至今耆舊悲」,都反映唐玄宗為楊貴妃運送荔枝,不惜勞民傷財的事。至今廣東仍有一種荔枝名「妃子笑」。荔枝可製成乾果,還可入葯,有養血、止渴、健腦強身的功能。中國荔枝於公元10世紀傳播到東南亞,又傳播到非洲、美洲,18世紀傳到日本,1873年引種到夏威夷,20世紀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落戶。不過漂泊海外的荔枝,色、味、香均不如在故國土地上生長得好。

龍眼(Euphoria Longan Alam)龍眼又叫桂圓或桂元。古代文獻把龍眼當藥品記載,自漢代起被當作珍貴滋補品。龍眼果實比荔枝小,果皮褐色,果肉薄,汁液甜美。《本草綱目》中說「龍眼龍目,象形也」,因其果形渾圓,品質高貴,猶如中國人的圖騰——龍的眼睛一般。古詩讚美龍眼「圓如驪珠,赤若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它與荔枝生長的自然條件一致,故分布地帶相同。公元11世紀宋代蘇頌《圖經本草》已有說明,「龍眼生南海山谷中,今閩、廣、蜀道出荔枝處皆有之」。宋代蘇軾將二者比喻為「異出同父祖,端如柑和橘」。從現代植物分類學看,龍眼與荔枝樹都是無患子科,形態酷似,親緣密切,只有果實有明顯區別。荔枝果呈心臟形,皮紅色,表面有明顯凸起小瘤,果肉厚,甜中有酸並有香味,而龍眼果形渾圓,皮褐色,表面光滑無突起,個頭小,果肉薄,純甜無香味。龍眼樹也是高大常綠喬木,植株雄偉,枝葉繁茂,壽命長達百年,福建晉江有棵龍眼樹,還是明朝萬曆年間種植,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好年成可結果2000多斤。目前中國龍眼有400多個品種,其中著名的有福建晉江「福眼」,仙游的「烏龍」,廣東和廣西的「廣眼」,四川的「八月鮮」。龍眼加工製成的干品比荔枝幹品更為名貴,叫桂圓,有補心益脾、養血安神之功效。現代葯書記載:「果肉為滋養強壯劑,治健忘,神經性心悸亢進,神經衰弱的不眠症等。核去外面黑皮,研末,敷刀傷,止出血。」葉晒乾可以代茶飲用。龍眼樹開花期長,是優良的蜜源植物,材質堅硬,適宜工藝雕刻和製作傢具。我國龍眼一半產於福建,一半產於廣東、廣西、四川、台灣。早在1000年前與荔枝同時傳入印度,18世紀傳入美國、巴西、東南亞國家,其品質遠不如中國所產。迄今中國龍眼仍壟斷世界市場,備受人們青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