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鄭成功復台之戰 第三節 登陸禾寮港

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初一,鄭成功在戰鬥準備工作就緒之後,決定命令他的兒子鄭經留守廈門,親自率領大軍東征。臨出發前,鄭成功在金門舉行了隆重的「祭江」誓師儀式。除了文武將士以外,老百姓也扶老攜幼前來參觀,並送別親人。二十三日(公曆4月21日),鄭成功率大軍25000人(一說40000多人),戰船100多艘(一說300艘),從金門料羅灣出發,但見帆檣蔽日,旌旗如雲。數百船艦,首尾魚貫,浩浩蕩蕩地向東南挺進。第二天,大軍到達澎湖海面,狂風暴雨突然襲來。鄭成功傳令船艦暫停前進。但是一連一個星期,暴風越刮越大,並無稍殺之勢。有的部將建議繼續停泊,但是為了早日收復國土,鄭成功當機立斷,決定衝破狂風駭浪,按照預定計畫,於三十日(公曆4月28日)晚,下令大軍冒雨從澎湖開拔,於次日拂曉航抵鹿耳門港外,候潮應風而進。

台灣海岸線很長,可以登陸的地點很多,鄭成功選擇鹿耳門登陸台灣,是經過周密考慮的。鹿耳門位於赤嵌城、台灣城附近,一入鹿耳門,就可以控制赤嵌城及其港口,斷敵出海之路。但鹿耳門形勢非常險峻,由鹿耳門外海進港只有兩條航路:一條是一鯤身和北線尾島中間的南航道。這條航道,口寬水深,但有敵艦防守,荷蘭人在台灣城上又置重炮控制了航道,要想通過,需要付出很大代價。另一條是北線尾島北部的鹿耳門航道,即北航道。這條航道,闊僅里許,迂迴曲折,水中沙石淤淺,是荷蘭殖民者疏於防範的一條航道。通過此航道,可在赤嵌樓北部的禾寮港登陸。鄭成功決定從北航道突入,他所以作出這樣抉擇,一是了解荷軍在此並未設防,二是有何廷斌等熟悉航路的人作嚮導,並掌握了該處的潮汛情況。

四月初一中午,鹿耳門海潮大漲。鄭成功「密令何廷斌坐在船頭,按圖紆迴」(江日升《台灣外紀》卷十一)而進,使大小戰艦順利地通過鹿耳門,進入內海,將船艦分布在台江之上。荷蘭侵略者對鄭軍這種出乎意料的行動感到束手無策,驚叫「兵自天降」。當晚,鄭軍突破海面上荷蘭夾板船和赤嵌樓炮台火力的攔阻,只用了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就在赤嵌西北約10里地的禾寮港登上了海岸,切斷赤嵌樓與台灣城之間的聯繫,並紮下營寨,準備從側後進攻赤嵌樓。台灣各族人民聞訊接踵而至,「男婦壺漿,迎者塞道」。(楊英《從徵實錄》)爭先恐後地用各種運輸工具幫助鄭軍登陸,表現了台灣人民殷切盼望和熱烈歡迎祖國軍隊收復台灣的熱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