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明金寧遠之戰 第一節 孫承宗出鎮山海關

在薩爾滸之戰後,後金軍於公元1621年三月,又先後攻下瀋陽、遼陽,佔領遼河以東大小70多個城堡。努爾哈赤把都城遷到遼陽,並且繼續大敗明軍,佔領了廣寧(今遼寧省北鎮縣),形成對山海關以內地區的威脅。廣寧失守的消息傳到都城北京,明政府一片慌亂。究竟是在山海關外抵抗後金還是退守關內?這兩種主張,在大臣們中間議而不決。明熹宗任命孫承宗為兵部尚書,要他把遼東的危局挽救過來;還派了一個叫王在晉的去擔任遼東經略,具體指揮那裡的軍事。王在晉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他在遼東不僅不敢出戰,反而想借縮短戰線為名,放棄關外大片土地,退守山海關。這個意見遭到他的部下袁崇煥的激烈反對。

袁崇煥為人慷慨,很有抱負,做事有膽量,有智謀。他非常關心軍事,喜歡談兵,常常和年老的退伍官兵在一起談論邊防的事情,向他們詢問塞上的山川形勢。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他在兵部當了一個低級的官員——兵部主事。不久,廣寧陷落,朝廷慌亂。人們正在議論紛紛,袁崇煥一個人騎著馬,單獨到山海關內外察看了一番。回來以後,他向朝廷詳細報告了山海關的形勢,並且自告奮勇,要求朝廷給他兵馬錢糧,前去遼東擔任防守重任。這時候,朝廷一些大臣被努爾哈赤的鐵騎嚇破了膽,正無計可施,便決定派袁崇煥到關外去監軍。

袁崇煥認為應當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堅守關外,以捍衛關內。他主張在舉足輕重的寧遠(今遼寧省興城縣)要塞,建立堅固的防線,阻止後金軍南下。可是這一正確的意見,得不到主張消極防禦的王在晉的支持。袁崇煥只得把他的意見,用書面報告給宰相葉尚高,並且指出王在晉消極防禦的錯誤。葉尚高就讓孫承宗親自到山海關去察看形勢,再作決定。

孫承宗來到山海關進行了調查、考察,對關外的情況有了具體的了解。他認為寧遠靠山傍海,右翼的覺華島(在今遼寧省興城縣東南面的海中,現在叫菊花島)峙立海中,和它互成犄〔ji機〕角,確實是個險要的地方。如果在這兩處修建堅固的堡壘,就可以控制入關的通道。於是,他決定讓袁崇煥、閻鳴泰兩人分別擔任防守寧遠城和覺華島的重任。孫承宗自己駐守在山海關,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加強防務,把山海關建成一座比較堅固的關城。

接著,孫承宗又傾注全力經營寧遠。他先後命祖大壽、袁崇煥等修築寧遠城。按照袁崇煥的規定,寧遠城牆築成三丈二尺高,二丈四尺寬,城上射箭用的女牆高六尺。寧遠城築成以後,配置了各種火器、炮石,包括當時威力比較強大的「西洋大炮」,還專門訓練了炮手。寧遠成了相當堅固的軍事重鎮。孫承宗又派遣軍隊駐守錦州、松山(今遼寧省錦縣南)、杏山(在錦縣西南)、右屯(在錦縣東)、大凌河(在錦縣東),小凌河(在錦縣東南)等地,作為寧遠的前衛。這樣就築成了一條以錦州、寧遠為重點的錦寧防線,把東北防衛線向前推進了200多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