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楚漢垓下之戰 第四節 霸王別姬

鴻溝協議後,項羽率領楚軍向東撤退了。劉邦也打算向西撤退。張良和陳平卻一致認為不能放虎歸山。他們對劉邦說:「現在漢王已經佔有大半個天下,很多諸侯都擁護您。項羽兵疲糧盡,這正是滅楚的好機會。今天如果放走項羽,不去追擊他,打個比方說,這就等於是養著老虎害自己呀!」(原文見《史記·項羽本紀》)劉邦認為他們倆說得有理,決定利用項羽向東撤退疏於戒備的時機,突然發兵追擊,並且約會韓信和彭越南下會師,共同殲滅楚軍。

漢王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全軍被漢軍包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楚軍幾次和漢軍交戰都不能取勝,兵力損失很大。為了瓦解楚軍鬥志,劉邦命令士兵大唱楚國歌曲。楚軍聽了,人人思鄉厭戰,軍心大為動搖。一天夜裡,項羽正在帳中飲酒解愁,忽然聽到從四面傳來楚軍的歌聲,他大吃一驚,疑懼地說:「漢軍已經把楚地都佔領了嗎?要不然漢軍裡頭怎麼有這麼多的楚人吶!」當時,他最寵愛的美人虞姬正在陪侍著他,一匹馳騁沙場、身經百戰的烏騅(毛色青白色的馬)馬還拴在營帳外邊。項羽心亂如麻,非常絕望,不禁流著眼淚,唱出一首慷慨悲涼的歌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項羽本紀》)這幾句歌詞譯成白話就是:力大能夠拔山啊,壯氣壓倒了世間的一切;不料時機不利啊,連烏騅馬也不濟!烏騅馬不濟了啊,那可叫我怎麼辦?虞姬啊,虞姬!我怎麼能對得起你!

項羽反覆地唱了幾遍。虞姬也作歌相唱和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唱完歌,便自刎身死了。

項羽乘著天還沒亮,騎上烏騅馬,帶著剩下的800名騎兵捨命突圍南走。天亮的時候,漢軍發覺項羽已經逃走,就派了5000名騎兵追擊。項羽狼狽逃竄,向南渡過淮水。這時候跟隨他的騎兵只剩下100多人了。他們迷了路,向一個農夫問路。農夫故意指點相反的方向,使他們陷入沼澤中。大隊漢兵追趕上來,把他們重重包圍在烏江(今安徽省和縣東北長江邊上)地方。這時候,項羽只剩下28名騎兵,他知道自己怎麼也逃不脫了。不過他還是頑強地作了最後的掙扎。項羽把28名騎兵分成四隊,沖入漢軍陣地,殺死了一些漢軍兵將。他來到烏江岸邊,烏江亭長請他趕快上船渡江。項羽感到沒有面目再見江東父老,不願上船,他把烏騅馬賞給了亭長,然後和漢軍展開了步戰,又殺死許多漢兵,自己也受了重傷,最後自殺身死。

在楚、漢成皋一垓下之戰中,開始的時候,項羽的兵力和聲威都比劉邦強大得多,結果卻是劉勝項敗。這首先是由於劉邦和項羽代表著統一和分裂的兩種不同的政治主張。項羽和劉邦在推翻秦朝的鬥爭中,都有過很大的貢獻。可是在滅秦以後,項羽代表舊封建貴族的利益,分封了許多諸侯王,違反了人民建立統一國家的願望;加上他在戰爭中,坑殺降卒,虜掠老弱婦女,引起人民的怨恨。劉邦代表當時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他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新興的封建政權,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在客觀上也符合當時廣大人民的願望。在政治上,劉邦廢除秦朝的苛法,注意爭取人心,因而獲得人民一定程度的擁護。人民支持劉邦,反對項羽,是劉勝項敗的根本原因。

在軍事上,劉邦對於戰爭全局處置得比較得當,能做到正面堅持、敵後騷擾和兩翼牽制相配合的戰略原則,因而迅速改變了雙方力量的對比,完成了對楚軍的戰略包圍,使楚軍陷於多面作戰、疲於奔命的困境。在項羽勢衰力竭、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的時候,劉邦立即集中優勢兵力,轉入追擊,全部殲滅了楚軍,取得了最後勝利。項羽恰好相反,他雖然擁有較強的實力,在軍事指揮上也有一定才能,但是在戰略上沒有通盤考慮。他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過低地估計了對手的力量;又不注意運用智謀,四面出擊,到處求戰,總是擺脫不了顧此失彼的被動地位,使他的部隊疲於奔命,弄得士氣消沉,人心厭戰,最後落得個「四面楚歌,一敗塗地」的結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