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晉楚城濮之戰 第三節 晉軍「退避三舍」

晉軍雖然攻下了曹、衛兩國,楚國還是圍住宋都商丘不放,宋國派人向晉國求救。當時齊、秦兩個強國一直在袖手旁觀,晉文公摸不清它們的底,因此,對於是不是繼續進兵同楚國交戰,拿不定主意。中軍主將先軫獻計說:「最好的辦法是叫宋國送一些好處給齊、秦兩國,請它們向楚國討個人情,勸楚國撤圍。我們這裡則把曹共公扣留起來,再把曹、衛兩國的土地分給宋國一部分。楚國和曹、衛是盟國,看到曹、衛的土地被宋國佔去,一定不會接受齊、秦的調停。齊、秦兩國既然得到了宋國的好處,一定會抱怨楚國不聽他們的勸告,就不能不出兵參戰。」(原文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先軫這個從客觀形勢出發,製造矛盾、利用矛盾的策略,得到晉文公的讚賞。晉文公立即照計實行,果然調動了齊、秦兩國出兵參戰。這樣一來,雙方的力量對比就大大有利於晉國了。

楚成王聽到晉國和齊、秦建立了聯盟,感到形勢對自己很不利,同時他了解到晉文公長期流亡在外,歷盡艱苦,熟悉各國情況,而且具有靈活的政治手腕,是很難對付的。因此,他指示楚軍主將子玉要知難而退,暫時避免同晉軍進行決戰。可是驕傲輕敵的子玉沒有看清變化了的形勢,仍然盲目地要求同晉軍決戰。他對楚成王說:「我不敢說一定有把握打勝仗,但是願意和晉軍一決勝負,以堵住那些害怕敵人、說我壞話人的嘴。」楚成王聽了子玉的請求,既不完全同意,也沒有堅決反對,他懷著僥倖取勝的心理,撥給子玉一支人數不多的部隊,作為增援力量。

子玉得到援兵以後,就琢磨著怎樣同晉軍作戰。他耍了一個花招,派使者宛春向晉文公提出了一個「和解」條件:如果晉軍允許曹、衛復國,楚國也可以從宋國撤兵。這個「和解」條件使晉文公很為難。狐偃認為子玉的條件太苛刻,不能接受,主張出兵向楚國進攻。先軫不同意這樣做,他說:「我們名義上是為救宋國而來的,如果我們公開反對楚國提出的條件,而使宋國遭到滅亡,各國諸侯必然會責難我們。這樣,就使楚國成為曹、衛、宋三國的恩人,晉國卻跟這三國都結下了仇。樹敵多了,還能打勝仗嗎」?先軫接著向晉文公建議說:「我們不如私下答應曹、衛復國,條件是他們必須同楚國斷交;同時把宛春扣留起來,激怒子玉來挑戰,這樣,主動權就操在我們手裡了。」先軫的策略是很高明的,他能夠在複雜的鬥爭中,擺脫晉國在外交上的不利處境,既不得罪宋國,又拆散了楚國和曹、衛的同盟,使楚國陷入孤立地位。晉文公欣然採納了他的建議,當時就下令把宛春扣留起來,並且答應曹、衛兩國復國。兩國在感激之下,都同楚國斷了交。這樣一來,真的把子玉激怒了,他立即率領楚軍和其他盟國的軍隊開向曹都陶丘,攻打晉軍。

晉文公見楚軍逼近,不但不派兵迎擊,反而命令晉軍向衛國境內撤退。晉軍有些將士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感到很奇怪。狐偃向大家解釋說:「出兵打仗,理直的軍隊士氣就旺盛,理虧的軍隊士氣就低落。我們的國君在流亡的時候受過楚王的恩惠,曾經答應過楚王:如果晉、楚兩國發生戰爭,一定叫晉軍『退避三舍』。現在我軍後撤,正是對楚國的報答。我們如果說話不算數,那就是楚軍理直而晉軍理屈了。如果晉軍退避而楚軍仍然不肯罷兵,那就是楚軍來犯晉軍,理虧的是楚軍,我們就有理由打它了。」

晉軍按計畫後退90里,撤到衛國境內的城濮。晉軍後撤之後,楚軍將士認為楚國已經有了體面,不想再追擊晉軍。可是主將子玉傲氣十足,不肯就此罷休,命令楚軍繼續前進,一直追到城濮,紮下營寨,準備同晉軍決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