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古代治「河」工程 第四節 賈魯挽河南流

經過長期的泥沙淤積,王景、王吳治理的這條原來地勢較低、河床較深的河道,又被逐漸抬高了。到唐朝,決口泛濫開始增多。到北宋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河決濮陽東面的商胡埽〔sao掃〕,終於導致一次重大的改道,向北流經館陶、臨清、武城、武邑、青縣等地方,至今天津市境入海。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兵南下,東京留守杜充妄圖用河水攔擋,決開黃河南堤。軍事目的並未達到,卻釀成豫東、魯西、蘇北的大災,黃河下遊河道再一次大遷徙,奪泗水、淮水河道,與泗、淮合槽入海。

賈魯治黃河,恩多怨亦多。

河決白茅堤後,賈魯是主張徹底治河的大臣之一。在如何治河的問題上,他主張堵塞白茅堤決口,挽河南流,回到泗水、淮水舊道,東入黃海。挽河南流,工程量很大,但對保運有利,符合元朝政府的要求。於是,元順帝於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命他為工部尚書,率領汴梁、大名等路民夫15萬,廬州等地戍兵二萬,開往工地。工程於當年四月正式開始。

大體上說,賈魯這次治河的施工順序,先治理白茅堤決口以下的黃河舊道,再堵塞白茅堤決口。這是由於治理舊道的工程量很大,要浚深展寬河床,要截彎取直,要修建堤防等,只有在堵口之前,在河床乾涸的情況下,最便於施工。但是,將堵口工程安排在後期,又會遇上七-九月間的黃河汛期,而汛期堵口,非常艱難,是治河大忌。由於賈氏事先對堵口工程制訂了詳細的方案,作了周密的準備和部署,因此,堵口工程和疏浚工程一樣,都進行得比較順利。當年十一月,全部工程峻工。先後疏浚黃河故道280餘里,修築堤防700多里,堵塞治理大小決口107處。工程量如此巨大,耗時僅為八個月,很不容易。治理後的河道流路,大致說,經今封丘、曹縣、商丘、碭山等縣市境內,徐州以下,循泗水、淮水河道,注入黃海。

這條由人工決口形成的黃河下游新道,問題很多。從決口到泗水一段,系在泛濫中形成,河床很淺,極易漫溢成災;泗水以下一段,河道狹窄,又有徐州洪、呂梁洪之險,很難容納黃河汛期洪水。因此,從金代起,它頻繁決口和泛濫。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黃河在山東白茅堤的決口特別嚴重,水災遍及豫東、魯西南、冀南等地,不僅危及人民生命財產,而且沖毀了會通河,切斷了南糧北運的運河航道。元朝政府遂下決心治河。

賈魯勇於負責,敢於創新,並在治河上的成就,人們基本上都予以肯定。但是,由於他施工過急,「不恤民力」,強制人們夜以繼日的勞作,使這次治河成為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導火線,也受到了人們的非議。賈魯治河,雖然存在著一些缺陷,但成績還是主要的。下面一詩,便反映了後人對他的基本看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