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太湖流域農田水利史 第五節 元、明、清的疏浚河道

太湖流域下游,地勢平緩,向東注入東海,向東北注入長江,向東南注入杭州灣的水道,都因比降很小和潮水頂托,行洪緩慢。又因為圩田的經濟效益很好,一些達官貴人又往往倚仗權勢,強行在湖區和河道上修圩,使湖泊蓄水能力下降,水道行洪更為困難,結果是洪澇災害急劇上升。近人繆啟愉先生根據歷史資料統計,唐宋元明清各代,太湖流域發生水災的頻率是:唐朝20年一次,北宋六七年一次,南宋四至九年一次,元朝三至五年一次,明朝三至七年一次,清朝四年一次。因此,元、明、清三代都把疏浚太湖流域下游的水道,作為這裡農田水利工作的重點。

據史載,元朝90多年中,疏浚太湖下游的河道不下百次,平均約一年一次。在古代,吳淞江是太湖流域排洪的最重要孔道,對太湖水利深有研究的宋人郟僑說,吳淞江「故道深廣,可敵千浦」。因此,元朝疏浚的主要對象便是這條水道。其中有兩次的治理,效果較好。一次是在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由江浙行省平章徹里(蒙古族)主持。從事這一工程的有數萬軍工,他們清除了沉積在吳淞江口的大量由潮汐搬來的泥沙,從而恢複了吳淞江的排洪作用。另一次是元大德八年(公元1305年),由當時著名的水利行家、都水監丞任仁發主持,治水的規模也很大,用工(工作日)共165萬,疏浚了吳淞江中堵塞比較嚴重的38里江道。

明朝,太湖流域的經濟繼續發展。它每年上交國家的夏秋兩稅,僅北部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便高達500萬石左右,約為當時山東、湖廣(湖北、湖南)兩個納稅大省的總和,佔全國兩稅總額2900萬石的1/6強 。太湖流域是明朝的經濟命脈,而當時水旱災害又十分嚴重,特別是水災,所以明朝政府不得不用更大的力量,治理這裡的水道。明朝歷時276年,以浚河排水為主,在太湖流域施工1000多次。

在明朝頻繁的疏導太湖流域河道的工程中,最重要的是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戶部尚書夏原吉主持的一次。他認為太湖流域治水的關鍵是疏浚下遊河道,使洪水暢流入海。又認為吳淞江的下游淤塞嚴重,重新疏浚工費太大。於是,他率領10萬多河工,既重點開夏駕浦,引吳淞江上游之水,取道劉家河入長江;又重點鑿范家浜,使之與黃埔江相接,將太湖東部河湖之水,特別是浙西來水,循黃埔江排入長江。這次治水,不僅改善了太湖下游的泄水狀況;而且改變了泄水格局,由從前以吳淞江為主泄道,逐步變成以黃埔江為主泄道,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今天。

繼夏原吉之後,周忱、徐貫、李充嗣、林應訓、呂光洵、海瑞等,都曾對太湖水道作過較大規模的治理,對排洪都起過一定作用,而以林應訓的成就更為顯著。林應訓是在萬曆五年到八年(公元1577—1580年),在大學士張居正大力支持下,主持治理太湖水道的。他認為太湖下游雖有黃埔江、劉家河等可以泄水,而仍多水災,與歷史上的主要泄水道吳淞江淤塞有關。因此,他的治水以浚吳淞江為施工重點,兼疏黃埔江、白茆港等其他一批水道。先後疏浚吳淞江140里,黃浦江90多里,白茆港45里,以及其他港浦數十處。這是一次對太湖水道較為全面的治理,工程質量也較好,排洪作用得到了改進。

由於太湖流域的特殊經濟地位,清朝也在這裡進行頻繁的水利建設,據統計,在它立國267年中,以疏河為主的施工在2000次以上。它對太湖流域的一些主要泄水道,如吳淞江、黃浦江、瀏河、白茆河、孟瀆等,都一再加以治理,尤其是吳淞江和瀏河,先後疏浚一二十次之多。有些工程規模也很大,如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三次疏浚吳淞江河道,長度都在10000丈(150丈為一里)以上。清朝的這些治水工程,對於減輕太湖流域的水旱災害,都有積極意義。

修建河浦湖陂等工程(包括改造自然河湖和穿鑿人工河湖兩個方面),對防禦乾旱和一般洪水,成效都比較顯著,它促進了太湖流域農業的發展。但是,太湖流域常遭颱風雨的襲擊,其中強颱風雨,日降雨量可達幾百毫米。它會形成特大洪水,而在特大洪水面前,這些工程就顯得軟弱無力了。就河浦來說,它受太湖流域碟狀地形的制約,比降極小,無法將特大洪水迅速排往江海。就湖陂來說,它不像後來的大型水庫周圍築有堅固而高大的堤壩,無力容納大量的洪水。洪水水量大,排蓄能力弱,釀成洪澇災害是不可避免的。古人在太湖流域修建農田水利很勤,而洪澇災害仍然頻頻發生,應該說這就是主要原因。

現代,人對自然鬥爭的能力大大增強,已經有可能較為徹底地征服太湖流域的水旱災害了。為了將可能變成現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便著手在太湖流域推行這樣一個綜合性的水利建設計畫。其主要內容為,在上遊興建七座大型水庫,以便有效地攔蓄上游洪水,它既可灌溉當地農田,又能減輕中下游的洪水壓力;在中游,於太湖周圍修建堅固的混凝土大堤,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加太湖的蓄水量,另一方面又能防止太湖洪水潰堤泛濫;在下游,除疏浚舊有排水道外,還要穿鑿10多條新的泄洪幹道,以提高排洪能力;在江(長江、錢塘江)邊,建造八座大功率的電力抽水站,以便澇時迅速抽洪水入江,旱時抽江水內灌。這些計畫中的工程,一部分已經建成,全部完工後,便可基本上解除太湖流域的水旱災害。從最難解決的洪澇災害來說,可由目前的三五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這一計畫完成後,又能解決區域內的工業用水和城市人民生活用水。它還可滿足擴建後江南運河增水的需要。到那時,太湖流域才是真正的人間天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