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太湖流域農田水利史 第二節 周、秦、漢農田水利的興起

太湖流域的農田水利建設,始於東周秦漢時期。由於文獻記載過於簡略,今天已經很難知其全貌。但仍然可以發現,從農業生產的需要出發,當時已著手在這裡興建排灌工程。

《越絕書·吳地傳》有這樣一條與農田水利有關的記載:「無錫湖者,春申君治以為陂。鑿語昭瀆以東到大田。田名胥卑。鑿胥卑下以南注大湖,以瀉西野。」無錫湖位於無錫、常州兩市間,今日已湮,春秋戰國時是一片很大的沼澤地,面積約為15000頃。春申君名黃歇,是戰國後期楚國的大臣,封於江東,以吳(今蘇州市)為都。春申君在其都城西部,進行了規模較大的水利建設,他將無錫湖的大片沼澤地,改造成為蓄水的陂塘;並開渠引水灌溉胥卑的農田;還鑿渠將尾水排往大湖。大湖就是太湖。《越絕書》為東漢人袁康所著,書中的這條有關農田水利的資料,應該說基本可信。

光緒《高淳縣誌》也收錄了這樣一條有關農田水利的傳說:「春秋時,吳築固城為瀨渚邑,因築圩附於城,為吳之沃土。」固城今為高淳縣境內一個小鎮,在固城湖東北。光緒《高淳縣誌》成書於清朝末年,所謂「築圩附於城」又是來自傳說,當然不能算是一條可靠的資料。不過,春秋後期吳國一度十分強大,是春秋五霸之一,向西打敗了地廣兵眾的楚國,向南征服了浙江境內的越國,向北又與齊、晉兩強爭雄,它必然會興建水利以發展農業,作為爭霸的經濟基礎。高淳一帶,又是吳國對楚用兵的重要基地,它的水軍常常經過這裡,沿胥溪西進擊楚,使楚軍「疲於奔命」。因此,在這裡興建水利以發展農業,便于軍隊就地取糧,不是沒有可能。如果這一傳說確有一定的真實性,那麼,太湖流域的農田水利建設,可以上推到春秋晚期。

兩漢時期,隨著太湖流域的初步開發,農田水利建設有所擴大。在浙江長興境內有皋塘,據說是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由吳人皋伯通倡議興建。皋塘是一條捍水保田的堤防工程 排灌。此處為捍水塘,文末塘浦的塘,都是排灌塘。">。東漢熹平二年(公元173年),餘杭(治所在今浙江省餘杭縣餘杭鎮南)縣令陳渾在縣南興建大型蓄水工程,名叫南湖,以攔蓄苕溪溪水。餘杭多丘陵,常受乾旱威脅。流經境內的苕溪是太湖上游最主要水道,雨季流量較大,是太湖平原發生澇災的重要因素之一。築南湖蓄苕水是一項重要工程,「澇,資以分殺盛漲,旱,備以溉農田」,是杭州、嘉興、湖州三地的屏障,可溉餘杭一帶農田1000多頃。

兩漢時期,除上面所說的在太湖流域的西部和南部開始興建農田水利外,還著手在東部興建不少排灌工程。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在今浙江省海鹽縣境內,還有一些古老的水利設施,唐人認為它們建於漢朝,因此,名之為「漢塘」,是一條西起今嘉興東通杭州灣的排灌水道。

此外,東周、秦漢時期在太湖流域穿鑿的一批以航運為主要目的水道,在客觀上也有利於當地農田的排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