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民國時期的地名 第二節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地名

北洋軍閥垮台以後,執政的國民黨改都南京,政區有一些更改,地名也隨之有了一些變動。

(1)首都既移南京,則北京改稱為北平,直隸省也改稱為河北省,併入舊京兆所轄20縣,以舊口北道所轄10縣改屬新設的察哈爾省,奉天省改稱為遼寧省。

(2)增設寧夏省,以原屬甘肅省的寧夏道所轄八縣及阿拉善與額濟納(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兩旗合為寧夏省,省會寧夏即今銀川市。又劃原甘肅西寧道七縣入青海,設立青海省,並以西寧為省會。

(3)改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四特別區為省,川邊改名為西康省,並併入四川的原建昌道所轄部分屬縣。四省省會分別為承德、萬全(今張家口)、歸綏(今呼和浩特)與康定。

(4)實行省縣二級制,後來又感到統治指揮仍不方便,所以又在一部分省中,如蘇、皖、浙等等,推行行政督察區制,設立專員,介於省縣之間,起督察作用。以後又進一步推廣。

(5)在當時南京及一些通商大埠人口稠密之地分別設市,其直屬於行政院的稱為直轄市(院轄市),即南京市、上海市、北平市、天津市、青島市與西京市(西安)。其後續有增多。在抗日戰爭勝利以後的1947年,即有12個院轄市和57個省轄市。市內所有的附郭縣也都先後遷出城外,例如原在北京城內的大興縣與宛平縣都遷到南郊。宛平縣城是利用盧溝橋邊明清時的拱極城,南京城內的江寧縣也遷往城南的東山鎮。

(6)隨著人口的增長,各省區的轄縣數也相應增加,設治局仍未廢除,在某些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還在繼續增加。除過去設治局較多的黑龍江省已在日本所炮製的偽滿控制之下外,設治局最多的首推雲南省,特別集中在滇西的少數民族地區。在1949年後的這些地區大都成為各兄弟民族的自治地方。如寧蒗〔lang浪〕設治局現為寧蒗彝族自治縣,貢山設治局現為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潞西、盈江、梁河、瑞麗、隴川等設治局則都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屬縣。

(7)北伐時期也出現了一些別開生面的縣名,例如:博愛、民權、平等、自由等,這些都是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所提出的口號。博愛縣治原為河南沁陽縣的清化鎮,過去反動勢力橫行,且常發生武裝衝突,以致民不聊生,後由愛國軍人吉鴻昌來此安撫,使社會得以寧靜,因而申請另設一縣,以博愛為名,時在1927年。自由、平等二縣也設於1927年,不過到1932年即合併為伊川縣,現為洛陽市轄縣之一。民權縣設於1929年,治所在李壩集,是「劃睢(縣)、考(城)、蘭(封)、寧(陵)四邑邊地,於適中地點,添設縣治」的。蘭封、考城二縣於1954年合併為蘭考縣。這幾個縣都設在河南,當時馮玉祥將軍任省主席,也可反映出其思想的變化。

(8)1928年,國民政府開始部分地清理與更改歷史上形成的帶有歧視和侮辱少數民族性質的地名,只是規模不大。僅列舉數例如下:

改甘肅平番縣為永登縣。

改甘肅鎮番縣為民勤縣。

改甘肅撫彝縣為臨澤縣。

改甘肅伏羌縣為甘谷縣。

改寧夏鎮戎縣為豫旺縣,1938年又改為同心縣。等等。

(9)更改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如:

為紀念張自忠改湖北宣城縣為自忠縣、為紀念國民黨將領衛立煌、劉峙新置立煌與經扶(劉峙號)縣等。均先後撤併或恢複原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