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元明時期的地名 第二節 元代的上都和大都

蒙古早期的政治中心在和林,位於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西南的鄂爾渾河上游右岸,後來移到上都,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西北閃電河北岸。閃電河為灤河的上源,可能是上都河的訛誤寫法。這是元世祖忽必烈稱帝前所建,後來即帝位於此。稱為開平府,又加號上都。忽必烈改蒙古王朝為元朝,採用漢法,建立年號,後來他又把統治中心移到金代所建的中都。這座城位於今北京舊城圈的西南側,是金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興建起來的,其中有些器材、物品還是由宋都開封與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的潭園移來,可是半個多世紀以後即被蒙古騎兵所摧毀,又將中都改為燕京。這次忽必烈遷來,雖然復稱中都,實在名不副實,所以決心放棄舊城,另於舊城東北面興建新城,命名為大都。大都中心為舊城東北面的金代離宮(大寧宮),因為離城較遠,未受到大的破壞。忽必烈南遷後也住在這裡;新城也仿中都舊制分為宮城、皇城、外城三圈,但規模比舊都大很多。

元大都的平面設計,可以說是最接近於我國古代一種理想的設計方案,除北面僅開二門外,東、南、西各開三門,內部中心為宮城,其外為皇城,再外則為大城。皇帝的祖廟叫太廟,在東側南門(齊化門)內路北;祭祀土神、穀神的地方為社稷壇,在西側南門(平則門)內的東北。重要衙署大都在皇城以南。中央部位的前方是朝廷,後方則為市場,尤其在鐘鼓樓附近,商品買賣十分熱鬧。據《析津志》記載,什麼面市、米市、鵝鴨市、珠子市、沙剌(珍寶、金、銀)市、鐵器市,應有盡有,甚至還有窮漢市、人市。可以看出,這樣的城市布局也是合於古代所謂前朝、後市、左祖、右社這些設計要求的。大都蒙語稱為「汗八里」,也就是「大汗之城」的意思。

元代對大都和上都城市的管理承襲了金代制度,設置了警巡院。這是一種「領(城市)民事及供需」的獨立城市行政建制。大都舊城即舊中都城仍劃分為62坊,大都新城先劃分為50坊,後增加到76坊,新舊二城共劃分為138坊。因城市規模大,警巡院由最初的兩個後來增加到三個。中期之後又增設分管大都城四隅的分院二個。每警巡院均置達魯花赤(元代專由蒙古人或色目人充任,以掌握一行政單位實權的總轄官)、警巡使、副使等官佐,負責各項行政事務。上都僅置警巡院一,其行政職能與大都諸警巡院相同。順便一提的是,在諸總管府及某些地位衝要的路沿城市還相應設置了錄事司,全國共100個。錄事司與警巡院的行政職能完全相同,只是行政職級較警巡院低一級。元代對102個城市實行專門行政管理,無論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還是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都是第一次,值得重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