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元明時期的地名 第一節 蒙古四大汗國與成陵

西夏、金、大理分別於公元1227年、公元1234年及公元1254年為蒙古所滅,南宋的局勢也岌岌可危,在此之前蒙古還進行過三次遠距離的西征,兵鋒遠到西南亞與歐洲中部,並在這些地方及今新疆邊境內外建立了欽察、伊兒、察合台、窩闊台四個汗國。汗是可汗的簡稱,蒙語「王」的意思。這樣橫跨今天歐亞兩洲的軍事勢力,是過去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其中欽察汗國在今俄羅斯西部及附近地區,伊兒汗國在今西南亞。察合台和窩闊台兩汗國在今新疆及其以西地方。後來前者又兼并了後者。

蒙古原稱蒙兀室韋,是居住在今黑龍江南源額爾古納河東南側的一個部落,後又西遷到今鄂嫩河和克魯倫河一帶,在草原上以游牧為主,常受塔塔兒(即韃靼)等族的欺凌,成吉思汗名叫鐵木真,幼年時其父被塔塔兒所害,生活極其艱苦,成年後立志振興本族,壯大自己的力量。後來打敗了塔塔兒等部,被推選為蒙古部的首領,以後又逐步并吞了其他各部,使蒙古部逐步強盛壯大起來。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在鄂嫩河畔舉行大會,推舉他為全蒙古的大汗,尊號為成吉思汗。在他統領下,蒙古部逐步掃清各方面的敵對勢力,終於建立起一個疆域遼闊的蒙古汗國。

後來在滅西夏的戰爭中,成吉思汗在途中病逝,按照蒙古舊俗,並未封葬。火化後,其銀棺由護衛人員及其後代專職保存,一直延續下來。地點在今內蒙古的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旗名即是蒙語「君主之家」的意思。在抗日戰爭時期,曾先後遷到甘肅榆中的興隆山和青海湟中的塔爾寺。抗日戰爭結束後,又遷回原地,後又建築陵園,在陵園的紀念堂正中塑有成吉思汗的坐像,兩廊則分別繪有大汗生平事迹的壁畫,堂後寢宮則供奉靈柩,按時在此致祭。並且定期在陵園附近舉行那達慕大會,開展各項文體活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