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宋遼金夏時期的地名 第二節 遼五京五道與「十六州」問題

遼國原稱契丹,立國與五代的梁同時,其典章制度主要以唐為樣板,政區的劃分也不例外,其領土分建五京,並置五道。

上京臨潢府:初名皇都,後改名上都,為上京道治所。府名臨潢,在今內蒙古赤峰市所轄的巴林左旗附近。以近潢河(即西拉木倫河)得名,主要包括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及蒙古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部分地區。

東京遼陽府:天顯三年(公元928年)以東平郡(今遼陽市)為南京,後改為東京,府名遼陽,為東京道治所。

中京大定府:遼聖宗統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置,稱中京,府名大定。在今內蒙古赤峰市所屬寧城縣附近,為中京道治所。

南京析津府:原唐與五代時的幽州,石敬瑭割予契丹後,契丹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立為南京,府稱幽都(今北京),後又改為析津,為南京道治所。

西京大同府:原唐與五代時的雲州。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建為西京,府名大同,為西京道的治所。

遼的南京、西京兩道是在石敬瑭割給契丹十六州的基礎上建成的。有了這16州,契丹以此作為基地,不斷南侵,參與了中原霸權的爭奪。

為加強對城市治安的管理,遼五京均置有一種叫作警巡院的機構,設警巡使主管行政事務。其中,南京繼承幽州城舊制,仍劃分為26坊。

一般都認為宋遼所爭奪的即是石敬瑭割給契丹的十六州,實際有些出入。因為這16州中的瀛州和莫州已在五代時由後周的世宗(柴榮)從契丹手中奪回,後即由宋繼承,北宋末年還把瀛州升為河間府。因而所爭奪的僅有14州。此外,在一些古籍中往往稱為「燕雲十六州」或「幽薊十六州」,二者都有一些語病。雲州指今大同市,但今北京市當時稱為幽州,並無燕州稱號。稱為「幽薊」則又未能包括西部的雲州等地,當然也可用古代燕國以及附近的燕山來解釋,但畢竟後面有個州字,仍然是說不通的。南宋末年的學者王應麟在其作品中稱「石晉十六州」,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後晉所割讓的16州而言的。

宋王朝取得幽、雲等所謂16州的美夢後來一度實現,那是藉助於新興的金王朝滅遼的機會,以巨額的銀、絹買下了一些空城,所計畫設立的燕山府路與雲中府路(兩路的治所分別為過去的幽州和雲州)還談不上曇花一現即消失了。所以這個美夢只不過是一場幻夢,甚至是一個惡夢。因為金兵不久即南下,於公元1127年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北宋滅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