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地名 第六節 五代與十國

唐代中葉以後,經過安史之亂,社會動蕩,民不聊生,而統治階級卻力圖利用大小軍閥對人民進行鎮壓。黃巢等人領導的人民起義軍遭受挫折,藩鎮割據局面,給人民帶來更大的痛苦。公元907年朱全忠篡奪了唐朝的帝位,即以宣武節度使治所的開封(今河南開封市)作為首都,建立了梁王朝。在此前後,力量大的軍閥在為爭奪這個中原帝位而鬥爭,力量小的則在周邊地區形成你爭我搶的割據勢力,這就是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指中原地區相繼出現的後梁(公元907—923年)、後唐(公元923—936年)、後晉(公元936—946年)、後漢(公元947—950年)、後周(公元951—960年)五個朝代;「十國」指南方和河東地區先後建立的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荊南(南平)、北漢10個割據政權。此外,當時還存在過若干更小的割據政權,如後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八月,劉守光割據幽州,僭號大燕皇帝,改年號曰應天,即其中一例。

中晚唐時期,北方契丹勢力日漸強盛,並趁中原藩鎮割據,不斷南下攻掠。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謀取帝位,公然將幽(今北京)、薊(今薊縣)、瀛(今河間)、莫(今任丘市北)、涿(今涿州)、檀(今密雲)、順(今順義)、新(今涿鹿)、媯〔gui歸〕(今懷來)、儒(今延慶)、武(今宣化)、雲(今大同)、應(今應縣)、寰(今朔州市東北)、朔(今朔州市)、蔚(今蔚縣)等十六州地割讓契丹,換取了「兒皇帝」稱號,建立後晉,年號天福。幽雲十六州地的喪失,使遼宋兩國最終劃白溝為界,形成南北對峙局面,達180餘年。五代十國時期,地方行政制度和建置基本沿襲唐制,政區地名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