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國南北朝間的地名 第八節 裴秀地圖與酈道元《水經注》中的地名

這一時期的地名記載與研究又有了很大的發展,最值得稱道的有:

(1)西晉時裴秀所編製的《禹貢地域圖》。裴秀總結了地圖繪製的工作經驗,提出六項製圖原則(即製圖六體)。在這一原則指導下,編製了《禹貢地域圖》。《晉書》記載地圖內容時說:「今上考禹貢山海川流,原陂〔xibei習杯〕澤,古之九州,及今之十六州郡國,縣邑疆界鄉陬〔zou鄒〕,及古國盟會舊名,水陸徑路,為地圖十八篇。」(《晉書·裴秀傳》)這可以說是包括許多古今地名的一本歷史地圖集。此外他還根據舊天下大圖縮繪成比例尺約1:1500000的「地形方丈圖」,使「王者可以不下堂而知四方也」(虞世南《北堂書鈔》)。這幅圖所依據的舊天下大圖也有可能是裴秀所得蜀、吳等地的地圖拼湊而成,據說是用縑80匹繪成,其圖幅之大及所記地名之多,應該說是空前的。可惜這些圖都未保存下來。裴秀擔任朝廷要職,政務極忙,這些工作可能具體由他的助手京相璠〔fan凡〕承擔。他除編製地圖外,還寫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地名辭典《春秋地名》(或《春秋土地名》),該書對春秋地名的淵源作了不少客觀解釋,簡明扼要,惜已失傳,但仍可以從《春秋釋例》及《水經注》等著述中窺其概貌。如《水經注》引錄的「華泉,地名,即華不注山下泉水也」,即為典型釋例之一。後來清人王謨從各書中輯錄了數十條,收入其所編的《漢唐地理書鈔》中。

(2)酈道元的《水經注》。酈道元,北魏時人。他父祖輩都在朝中擔任要職,他曾隨魏帝北巡。利用從政機會,得以「訪瀆搜渠」(即調查大小河流的意思)。因為他辦事公正,不畏權勢,遭到權貴們的忌恨,後來被派往不安定的地區工作,途中不幸遇害。酈道元熱愛大自然,讚賞前人所說:「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所以決心補充前人桑欽所著《水經》的不足,因而撰寫出他的不朽作品《水經注》一書。這本書不僅包括北魏範圍內的大小水系,並且也敘述了南朝境域內的一些河流,遠到今天的海南省,從中也反映出他對祖國統一的渴望。

《水經注》全書記錄的地名達兩萬個左右,對其中的2400處作了淵源解釋。所以說《水經注》成為當時地名淵源與地名沿革研究集大成的著作。杭州大學陳橋驛教授按淵源性質,將這2400處地名歸納類分為24類:人物地名、史跡地名、故國地名、部族地名、方言地名、動物地名、植物地名、礦物地名、地形地名、土壤地名、天候地名、色澤地名、音響地名、方位地名、陰陽地名、形象地名、比喻地名、相關地名、對稱地名、數字地名、詞義地名、複合地名、神話地名、傳訛地名等。由此可見,《水經注》對地名淵源的研究是相當深入具體的。就《水經注》的地名淵源研究內容來看,除郡縣地名外,還涉及山川湖澤、井泉陂塘、津渡橋樑、關塞道路、宮殿樓閣、寺觀陵墓、城邑鄉鎮、亭里村墟地名。

地名研究除追溯地名來源外,還要進一步了解地名在歷史上的變遷和發展,作地名的動態研究。這類研究在《水經注》中也有涉及,只是與地名淵源解釋相對比較顯得很薄弱。如《水經注·渭水》記華陰縣:

春秋之陰晉也。秦惠王五年,改曰寧秦;漢高帝八年,更名華陰;王莽之華壇也。

華陰縣自春秋至西漢末年500餘年間的地名沿革變化,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水經注》還總結了郡名的地名命名規律:

凡郡,或以列國,陳、魯、齊、吳是也;或以舊邑,長沙、丹陽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陽是也;或以川泉,西河、河東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樹生庭,雁門雁之所育是也;或以號令,禹合諸侯,大計東冶之山,因名會稽是也。

同時,酈道元還總結出了「因山以表名」,「借水以取名」;「非直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稱」;「以物象受名」、「以物色受名」等地名命名原則,探討了地名的讀音及書寫等問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