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國南北朝間的地名 第四節 東晉僑置的州郡縣地名

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的東晉圖,今江蘇的江淮之間(應為徐州範圍),卻注出幽、兗、青三州,徐州治所一向都在今徐州市或其以東等地,這時南遷到今揚州市範圍內。幽、兗、青三州本在今河北、山東境內,一部分軍民南撤後也在這裡暫住,後來北方勢力進一步南侵,徐州又由今揚州遷到京口(今鎮江市內),後來南方北伐,徐州又逐步北移到今徐州,其治所暫駐各點,一般叫做「寄治」。彭城(今徐州)與京口兩處,稱為徐州的時間較長,不過,在彭城的有時加「北」字,在京口的有時加上「南」字。

東晉和南朝為了安置大量南遷的難民,在南方新設了一些郡縣,有的即以僑民原來籍貫命名,大部分在長江南岸,以今南京即當時的東晉首都建康的附近最為集中,有的並無實土,只管人群。後來實行「土斷」,即以土地定戶籍,使外來人口皆在所居郡縣編著戶口並納稅服役,才使社會較為安定。當時僑縣名稱保留至今的以安徽的當塗比較著名,當塗縣原屬揚州淮南郡,在今蚌埠市西南,以其北有塗山得名,塗山即傳說中的禹會諸侯的地方,東晉時僑置當塗縣與淮南郡於江南。今為安徽馬鞍山市的屬縣。

僑州郡縣雖為流民的遷移而設立,這是原因之一,但更與軍力的轉移有關,如西晉時兗州治所原在今山東鄆城西北,郗鑒(晉朝人,明帝時拜為車騎將軍,都督徐青兗三州軍事,後輔成帝,晉太尉)改鎮鄒山(在今山東鄒縣),這裡也是兗州刺史駐處,後來撤到廣陵(今揚州),廣陵也就成為兗州治所。兗州原在北方,而以廣陵為中心的兗州,則是僑治。

在東晉的政區中,州、郡、縣三級都有實與僑兩種區分。以後宋、齊、梁、陳沿襲此制。可以說,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地名非常混亂的時期。直到隋朝統一才得到有效的清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