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國南北朝間的地名 第三節 東晉十六國時期地名的混亂

直到公元263年魏滅蜀,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掉魏元帝建立晉王朝,並於公元280年滅吳,才取得統一,歷史上稱為西晉。在經歷短暫的安定和平的局面之後,因西晉統治集團的腐朽引起激烈爭奪統治權的兇殘內戰,史稱「八王之亂」。不久又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紛擾局面,西晉最後兩個皇帝都被匈奴統治者劉聰殺掉。當時南方比較安定,南逃的貴族擁立鎮守建鄴(原吳都建業改稱)的鎮東大將軍司馬睿〔rui瑞〕為帝,歷史上稱為東晉。

當時北方仍處在五胡紛擾、相互攻戰的局面下。所謂五胡,是指匈奴、鮮卑、羯〔jie傑〕、氐、羌五族,他們先後曾建立過16個國家〔也包括在今四川的成(漢)〕,簡言之為一成、一夏、二趙、三秦、四燕、五涼。實際也有漢人建立的國家,例如前涼和北燕等,國家的數目也不止16個,還應包括代、冉魏和西燕等。

這些國家歷時長短不一,所控制的範圍也大小不同,並常有變化,公元383年淝水之戰以前,前秦不僅統一北方,並且佔有今四川,控制了西域。認為長江並不難渡,「投鞭即可斷流」,所以悍然發動一場企圖滅晉的戰爭,結果卻大敗而歸,北方再一次分裂。東晉收復一部分地方,但有的後來卻又丟失了。

《晉書·地理志》缺東晉郡縣數字,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所記,東晉太元七年(公元382年)有揚、徐、豫、荊、江、廣、交、寧等州,後又增加益、梁等州,因為南北之間的拉鋸戰,邊界常有變動,也很難詳計。北方的前秦疆域,在淝水之戰以前曾劃分為22州(清代洪亮吉統計)。面積還小於今山東省的南燕國,在其盛時也曾劃分為青、並、兗、徐、幽五州。州郡的濫設,在其他一些國家中也都如此。九州中的一些州名,如徐州、兗州等都可舉出很多處,地名的混亂情況是前所罕見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