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國南北朝間的地名 第一節 赤壁與三國分立

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漢帝建立了魏王朝。第二年劉備稱帝於成都,歷史上稱為蜀漢。下一年孫權在江東也建立了吳王朝,公元229年稱帝。

實際早自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以後,東漢王朝就分崩離析,在軍閥割據與混戰中漢政權早已名存實亡。軍閥們殘酷地鎮壓各地的黃巾起義,取得軍政大權,皇帝成為他們的傀儡。後來曹操遷漢獻帝居許(今河南許昌市)並逐步統一北方。在經營北方時,曹操曾在鄴(今河北磁縣南)大興建築,有聽政殿、文昌殿以及著名的銅爵(亦作銅雀)、金虎、冰井三台。曹丕稱帝以後,以許昌、鄴、譙(安徽亳縣,曹操原籍)、洛陽和長安為五都。

孫權的父兄孫堅、孫策也曾轉戰南北,孫權繼承他們,後來以其家鄉一帶為根據地,在長江兩岸擴展其勢力。漢王朝宗室的劉備家境比較貧寒,在混戰中也擔任過豫州刺史等官職,後來又率部去荊州依附本家的劉表。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想一舉蕩平南方。這時劉表已死,兒子劉琮降曹,劉備派諸葛亮東結孫權,共抗曹軍,結果燒毀曹營的大量戰船,迫使曹操北撤,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史學界都認為這是決定三分之局的一次重要戰役。

赤壁何在曾經是論爭的一個課題。在今湖北蒲圻〔qi其〕市西北36公里的長江南岸,有赤壁、南屏、金鸞三山,其中保存有摩崖石刻與拜風台、鳳雛庵、翼江亭等建築,特別是赤壁山的西南側浪花飛激,氣勢磅礴,是攀登憑弔、吟詠抒懷的佳處。在赤壁磯頭的石壁上,刻有許多文字、印記、詩賦和畫像,僅赤壁二字的鐫刻即有多處。

根據《文選注》引南朝宋人盛弘(一作盛宏)之的《荊州記》所述:「蒲圻縣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黃蓋乘大艘上破魏武兵於烏林,烏林赤壁其東西一百六十里。」(引自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唐人所編的《元和郡縣圖志》說:「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宋人所編的《太平寰宇記》說:「赤壁在(蒲圻)縣西北一百五十里,江岸北即曹操為周瑜所敗之處。」和今天的赤壁大致吻合,只是里程略有差異,此外赤壁與烏林間的距離則相差頗大。這可能與歷史上長江水道的改變有關。另外,在今湖北黃岡縣城西北江濱也有一處赤壁。因山形懸然如壁且為赤色,故名赤鼻磯。北宋蘇軾游此,誤作赤壁之戰地,寫有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使此處名聲大噪。後世又將錯就錯,於此修築了兩賦堂、酹江亭、問鶴亭等建築,形成了又一處「赤壁」。現在地理學界的某些學者根據長江水道的歷史變遷,認為三國時期今赤壁距江頗遠,所以認為當時赤壁應為今武昌縣(紙坊)西南的赤磯山,烏林則在今赤壁的對岸,這是對赤壁位置的又一新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