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秦漢時期的地名 第二節 西漢的王國、侯國、州、道與西域

漢代統治者以為秦的速亡是由於廢分封改郡縣,使王室形單影隻,以孤立無援而告終。所以立國以後,在繼承郡縣制外,又設立了一些與郡平行的王國,當然有些王受封后並不安分守己,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就一度危及朝廷的安全。所以在平亂以後,對諸侯王權作了很多限制,後來王國的實權抓在由中央委派的相的手裡,所以郡與國所差不多,使中央集權製得以鞏固。根據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統計有郡83,國20,即所謂「百三郡國」。與縣級平行的依《漢書·百官表》的記載還有侯國,為列侯的封地。侯只食租稅,不治民事,其長官為侯相,也由朝廷任命。所以和縣也相差不大。

此外,縣有「蠻夷」的則稱為「道」,多分布在西北與西南地區。如隴西郡的氐道(今甘肅禮縣北)、羌道(今甘肅舟曲附近)、安定郡的月氏〔zhi之〕道(今甘肅固原西南)、北地郡的義渠道(今甘肅合水西)、廣漢郡的剛氐道(今四川平武縣)、甸氐道(今甘肅文縣西)以及犍為郡的僰〔bo伯〕道(今四川宜賓縣)等。也有不帶族名的,如廣漢郡的陰平道(今甘肅文縣),上郡的雕陰道(今陝西甘泉)以及越嶲〔xi西〕郡的靈關道(今四川峨邊彝族自治縣南)等。

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使天山以南一些綠洲(水草田)上的城郭居民和附近牧民,加強了與中原地區的聯繫並成為漢王朝臣民的組成部分。由西域都護府管轄,治所在烏壘城(位於今輪台東),這一地區為當時世界絲綢之路的幹道所經,許多農副及手工業產品在此交流,豐富了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有不少用今已失傳的古代語言所命名的地名卻一直保存至今,為我們探索新疆地名帶來一些困難。

西漢時郡上又有了州的名稱,《漢書·地理志》說:「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並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13部即13州,州名則采自《禹貢》和《職方》,僅改了兩個州名,即司隸部外的豫、冀兗、徐、青、揚、荊、益、涼、並、幽11州,加上漢代所增的朔方與交趾。這13州並不是郡上的政區,而是郡上的監察區,刺史奉漢王之命,各自按期巡察若干個郡,回京彙報結果,由漢王決定如何處理。刺史的俸祿比郡長官太守還低。州作為郡上一級政區則是後來的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