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遠古及先秦時期的地名 第四節 商周時期的方國與封國地名

商周時期除商、周王朝之外,在其周邊地區還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方國。同時商尤其周王朝還存在通過分封其同姓親屬及功臣而建立的封國。在古代文獻及考古發現的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中除記錄了商周都城及地方地名之外,還記錄了商周時期的許多方國及封國地名。商人自始祖契至湯十四世,遷都達八次之多;湯滅夏桀,建立商朝奴隸制國家,建都於亳,至盤庚遷都於殷之前又有五次遷都。按其遷徙方位出現了南亳、北亳、西亳、燕亳等都邑地名。盤庚遷殷之後,商人都邑名殷,才固定下來。在其四周的方國,按丁山(1901—1952,著名史學家)《殷商氏族方國志》說,有40多個;如犬、鬼方、羌方、夷方、周方、土方、召方、盂方、人方等。

在周王朝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曾先後有岐下、程、豐、鎬〔hao浩〕、槐里等都邑地名。其中岐下為周之太王所居,文王遷都於豐,武王遷都於鎬。同時,在周武王滅商過程中,征伐者有99國,臣服者有652周(《逸周書·世俘解》),總計751國,與《史記·周本紀》武王盟津之會,諸侯不期而會者800,基本一致。其中當包括原屬殷商的封國和方國,只是因史無記載,其名稱已難於確指。在武王滅商之後,始分封諸侯,賞賜人口土地,建為封國,如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此外,封功臣謀士師尚父於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封召公奭〔shi式〕於燕,封弟叔鮮於管,封弟叔度於蔡等等。成王即位,管、蔡為亂,周公平定叛亂,「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其中包括管、蔡、郕〔g城〕、霍、魯、衛、毛、聃、郜〔gao告〕、雍、曹、滕、畢、原、酆〔feng豐〕、郇〔xun旬〕、邗〔han含〕、晉、應、韓、凡、蔣、邢、茅、胙、祭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據清初著名學者的綜述,「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成湯受命,其存者三千餘國。武王觀兵,有千八百國。(平王)東遷之初,尚存千二百國。」此後,諸侯更相吞滅,其見於春秋經傳者,凡百有餘國,而會盟征伐,有章可紀者,約14君:魯、衛、齊、晉、宋、鄭、陳、蔡、曹、許、素、楚、吳、越;其子男附庸之屬,計達113國,而參錯於列國間的九州夷裔又有戎蠻、鮮虞、無終、山戎、北狄、淮夷等等(《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由於商周時期大量封國與方國的存在,出現了大量與這些古國或其都邑相聯繫的地名。其中的許多地名一直沿用到今天,某些地名歷經沿革變化,也對後世地名產生了重要影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