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代實用性的民間工藝 第六節 生活小什物(上)——扇、杖、梳篦

我國物產豐富,一些特有的資源常常用來作為我們生活中必備的小用品。像扇子、手杖、梳篦〔bi畢〕等就屬於這一類東西。

扇子現在是我們暑夏必備之物,但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扇」卻不是用來「搖風」解熱的,而是用來遮塵蔽日的東西,屬於儀仗的一種。我國古代文獻中常見的「障扇」、「雉扇」就是指的這種東西。它用羽毛做成,下邊是長長的扇柄,貴族出行時由「執事」高舉在貴族官員的頭上。

扇風的扇子是戰國時出現的。湖北江陵戰國楚墓出土過一柄用細竹薄篾片編織的竹扇(圖15),樣子像我們現在用的菜刀。扇面呈梯形,織成斜式矩形圖案,矩形紋內又連續編出小的十字紋,十分精巧。這種扇子的柄縛在扇面上,使用時轉動把柄帶動扇面轉動扇出涼風。這是我們現在見到的我國最早的扇。我國古代字書說扇風的扇子叫「箑〔sha廈〕」,這可能就是「箑」的一種。

我國古代的扇子自漢以後多團扇和羽扇,不能摺疊。「團」是圓的意思,團扇就是圓扇,下面有柄,用時搖柄扇風。團扇多用絹作面,畫上精美的畫,所以又另有絹扇、紈(細絹)扇之稱。羽扇是用鳥羽製作的,歷史文獻上記載三國時的諸葛亮「羽扇綸巾」,就是這種扇。傳說羽扇一般用白鵝毛做成。這種扇子扇風柔軟,病後或產婦產期可用它來祛暑。

紙扇是隋唐時出現的,但它並不是現在的摺扇樣式而是團扇的形狀,是團扇的普及品。摺扇是宋明以後才出現的。有人說摺扇不是我國所創而是從日本或朝鮮傳入的,不一定可靠。1965年,江蘇江陰出土一把剪紙摺扇,同時出土的有收糧帳簿一冊,封面有「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四字。這把扇子扇骨色澤老熟,扇面以「梅鵲報春圖」剪紙作裝飾,很有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特點,是研究我國古代摺扇發展的可貴資料。

明清以後,我國古代的扇子發展很快,品種特別多,加工藝術也更加精巧。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統計,這一時期,我國的扇子至少有摺扇、絹扇、羽毛扇、竹扇、棕扇、蒲扇、葵扇、麥秸扇幾類,僅製作的材料,就有紙、絹、骨、牙、木、棕、竹、蒲、葵、麥秸、羽毛等。這一時期,我國各地形成了不少專門生產某一類型扇子的地區,像摺扇,以杭州、蘇州、岳州(今湖南嶽陽)「三州名扇」為最著名;葵扇,以廣東新會為主;竹扇,以四川「蜀扇」最有名;麥秸扇,以浙江浦江水平最高。這些地區以他們各自的傳統創出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個性化的產品,同時也帶動了全國制扇工藝的發展。

杭州摺扇杭州是我國制扇的主要地區,自古以來就有「杭州雅扇」的美稱。南宋時,由於當時許多制扇名匠和畫扇藝人隨王室遷到臨安(當時杭州稱臨安),臨安的扇子製作風極一時,現在仍然沿用的地名「扇子巷」,就是當時制扇作坊集中之地。南宋時,杭州的扇子生產以摺扇、細花絹扇、細色紙扇、影花扇、漏塵扇為主。明清以後杭扇品種增多,與絲綢、茶葉被稱為「杭州三絕」。創建於清末的「王星記」扇庄,至今仍是生產杭扇的「老字號」工廠。

杭扇以黑紙扇最負盛名,扇骨精巧別緻,以精選的竹筋勻細的冬竹或其他名貴材料製作,扇面用潛山縣的純桑皮紙,綿韌不折不損,上塗諸暨高山柿漆,不禁暴晒,水泡24小時不裂不變形,有「一把扇子半把傘」之稱。

蘇州摺扇東晉已有聲譽,明代在扇骨、面、墜、香色等製作方面更為著名,蘇州摺扇以竹柄為主,其著名者如水磨骨玉扇(又稱「蘇州雅扇」),扇骨用浙、皖冬毛竹製作,晶亮、潤澤如玉;扇面以高級綿紙塗膠礬裱成,灑金裝飾,十分雅緻。蘇扇亦擅長用紫檀、象牙、黃楊木、烏木作工藝考究的摺扇,絹、紙團扇亦極精緻。

四川自貢竹扇四川歷來以做「篾巴扇」著稱,唐代已有生產,至明代而興盛。川扇最佳者為「龔扇」,清末自貢著名藝人龔爵五創製。「龔扇」選一年生優質青色陰山黃竹,去青皮,劈成狀如髮絲的竹絲,然後將經絲鋪於圖稿上穿緯絲。半徑20厘米的扇面,經絲要排700多根,緯絲要穿上千次。成品輕薄如絹,圖案優美,精巧異常。

廣東新會葵扇新會生產葵扇從晉代開始,名品是清末創製的「玻璃扇」。「玻璃扇」以嫩葵葉為原料,精細加工後在晶瑩如玻璃的扇面上烙畫,風格別緻。新會還出產一種用「竹籜〔tuo拓〕(竹筍皮)畫」裝飾的葵織扇,製作時先將竹筍皮浸透,然後去肉留筋,刮成薄片染黑,再用力鏤刻圖案,貼在瑩白的葵織扇上,極為典雅。

浙江湖州羽毛扇始於春秋戰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湖州羽扇精選鳥、鵝羽毛製作,造型美觀,花紋天成,扇輕風柔,馳名海外。

湖北洪湖羽毛扇有數百年歷史。洪湖羽扇以當地野禽羽毛為原料,按羽毛原有順序、色澤紋理對稱鋪排,以竹、牛骨等制柄,色澤光亮,形如滿月。洪湖地區民俗以此扇象徵姑娘的潔白無瑕和夫妻「滿月白頭」,是男女定親後端午節贈送之物。

浙江青浦(今為上海市轄縣)麥秸扇,以麥秸為原料,精心扎結,有「扎花扇」、「串扇」、「貼扇」、「平扇」諸種。「扎花扇」將麥秸一端紮緊為圓心,再扎結成網孔圖案或其他花式,中間添一層布襯托圖案;「串扇」將麥秸自柄作輻射狀展開,編成各種圖案,再用花線穿連;「貼扇」用麥秸拼貼而成;「平扇」用麥秸平織……取材便利,造型美觀,為國內佳品。

此外,四川榮昌摺扇、梁平油紙扇、江西吉安羽毛扇、湖南嶽陽摺扇、廣西掛林摺扇、安徽青陽摺扇等也都是歷史悠久的傳統名產,限於篇幅,不再一一介紹。

小小一把扇子,經民間匠師們精心創造,竟能生產出各式各樣的形態,可見民間蘊藏著多麼豐富的創造力!其實,不只是扇子,手杖、梳篦等都是這樣。

手杖是老年人輔助步行的工具,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手杖古代單稱「杖」,又名「扶老」,傳說我國周代曾有帝王賜給老者手杖的制度,《周禮·秋官·伊耆氏》「共王之齒杖」,「齒杖」,就是賜給年歲大的人手杖。

手杖以「扶老」為主要功能,所以多以堅硬但又不重的材料做成。我國古代的手杖有「藜杖」、「葵杖」、「竹杖」、「藤杖」、「木杖」之分。藜是一種草,莖老了之後像木頭一樣硬,但比木頭輕,葵(秋葵)、藤、竹也是如此。

各種材料的杖所用材料也有品種的區別,如竹杖有方竹、羅漢竹、棕竹、桃絲竹之分,木杖有紅木、花梨木、白臘木、楓木、柘木、橄欖木之別。這種區別,大體上是根據各個地區所產的材料來分的,民間工藝有地方性的特點,手杖也不例外。

手杖不僅要結實、輕便,也要力求美觀,因此古人在手杖上往往加上一些裝飾。我們在古書上看到的「鳩杖」、「龍頭杖」就是杖端裝飾有斑鳩和龍頭。這種裝飾也往往帶有一些吉祥的意思。如鳩杖,傳說斑鳩不噎食,杖端裝上斑鳩裝飾表示祝願老人不得噎食病;壽星杖多用於祝壽,也是這個意思。

我國古代手杖的裝飾有雕刻、塗漆、繪畫等方式,也有一些手杖則極力保持其製作材料本色的自然美。我國古代著名的手杖出產地主要有:

四川邛崍山,以產邛杖而聞名。邛杖的生產,西漢時已有,而且已經流傳到西域。《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張騫出使西域時曾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看到了四川出產的蜀布和邛竹杖,而且聽大夏人說這是從身毒(印度)交易來的。邛崍山出產的竹子實心,質地堅硬,所以做手杖很適合。

四川劍閣出藤杖,三國時已有。劍閣藤杖以黎藤、金剛藤等為原料,材質堅韌、斑紋雅緻,為杖中上品。

四川墊江,以生產棕竹杖聞名。棕竹堅硬有韌性,隱現茶褐色天然紋理,造型自然。貴州遵義棕杖也很有名。

浙江天台山,出紅藤杖。紅藤杖取天台山頂多年老藤為原料,質地堅硬,造型古樸。又名「華頂杖」。

湖南長沙,出斑竹杖,以洞庭湖君山出產的湘妃竹為原料,借竹根節之勢刻成各種紋飾,十分精巧。

陝西留壩,出花木手杖。花木手杖以秦嶺山區多年生灌木雞骨腿、老鼠刺等為原料,因材施藝,質堅柔韌,造型奇巧。

梳篦也有和手杖差不多相同的發展歷史。

梳、篦在我國古代統稱「櫛」〔bi畢〕。梳子的齒疏鬆一些,用於理髮;篦子的齒密,用來篦除頭髮上的髒東西。梳、篦除了理髮除垢,古時還插在頭髮上當首飾用,所以我國古代歷來很重視梳篦的製作。

我國梳篦的起源很早,新石器晚期遺址中已有發現(骨梳),這跟傳說中黃帝時赫廉作篦的時間差不多。我國商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銅梳和象牙梳,這是金屬梳發工具的最早發現。前幾年,考古工作者在四川青川戰國秦墓和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鳳凰山秦墓中發現了彩繪和漆繪的木梳篦,給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梳篦的發展提供了第一手的實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