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代實用性的民間工藝 第二節 刺繡和印染

中國是最早發明織綉和印染的國家之一。早在遙遠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學會用麻、絲織作平紋組合或羅紋組合的「布」。1972年,江蘇吳縣草鞋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羅紋葛布。經密度為10根/厘米,緯密:地部為13—14根/厘米,有紋部為26—28根/厘米。1958年,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盛在竹筐里的絹片、絲帶和絲線,同時出土的還有幾塊炭化了的苧〔zhu柱〕麻布。經有關部門鑒定:絹片為平紋組織,經緯密度為每厘米40根;絲帶為10股帶子組合,每股單紗三根,有平行的人字形織紋。這些平整細巧的絲織品,都是以蠶絲先繅後織的產品,技術上達到相當嫻熟的程度。這說明在此之前先民的織作已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經驗積累過程。我國古書說黃帝之時「蠶神獻絲,乃稱織維之功」,看來並不是完全向壁虛構。

我國棉花大面積推廣較晚(東南、西北邊疆地區種植、利用棉花較早,但唐以後才傳入中原,元明以後才南北種植、推廣)因此我國古代長時期的服飾原料主要是葛麻和絲。葛麻織作的織物古代稱「布」,絲織作的織物古代稱「帛」。在男耕女織的古代,治絲績麻都是婦女的事,因此我國古代把解決穿衣問題的工作(如紡織、縫紉,刺繡等)統稱「女紅〔gong工〕」。

商周時期,我國的麻、絲紡織技術已相當完善,多彩織花的「錦」和把繪畫刺綴在紡織品上的「綉」已有相當的發展。據考古發現,商代中、後期的墓葬中已發現了平紋的「紈」、縐紋的「縠〔hu胡〕」、絞經的「羅」、斜紋或回紋的「綺」和雙經雙緯的「縑」等。到戰國中期,各種絲織品和各種綉品已十分繁盛,光彩奪目。如1982年發掘的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一個墓發現的絲織品就有絹、綈、紗、素羅、錦、絛、組、彩條紋綺、刺繡多種,顏色有紅、黃、綠、藍、紫、棕、黑、黃、褐等,綉紋有龍紋、鳳鳥紋、動物紋、幾何紋等,其織造方法使用了平紋地經線提花、分區配色「掛經」、緯線起花、針織單面提花等先進技術,滿目琳琅,美不勝收。

漢代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中國的紡織印染有了更大的發展。當時的絲綢產地東起沿海,西及甘肅,南至海南,北達內蒙古,不僅品種繁多,印染刺繡水平也相當高。不少權貴之家招致男女工人從事紡織,謀利肥家,刺激了絲織技術不斷改進。唐宋以後,官私絲織、印染作坊在全國各地尤其是華東沿海地區迅猛發展,各種風格和紋飾的「錦繡文綺」爭奇鬥豔,使中國的絲織工藝在世界上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彩!

儘管中國的絲綢品種繁多,光彩照人,但並不是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享用品(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盛行織錦,詳見「少數民族織錦」一節)。古代中國長期的宗法封建社會和階級壓迫剝奪了勞動人民享用絲綢的權利,「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一般人民只能穿葛、麻、粗毛(褐)、棉布做的衣服而被賤稱為「布衣」。雖然如此,勞動人民的愛美之心是不可泯滅的。衣服原料雖然簡單,但中國勞動婦女把祖國傳統的織綉、印染技術巧用於粗衣布料,同時也把她們純樸秀美的感情融會於一針一線之中,這就使得中國的古代民間織綉、印染更顯得質樸純真、艷麗多姿。從中國民間刺繡傳統來看,我國古代的民間刺繡工藝,主要是用於服裝、鞋帽、床帳、掛包、背包和其他小件的裝飾(如頭巾、香袋、扇帶、荷包、手帕等)、玩具等。這些民間刺繡工藝品,多是生活中的實用品。實用品加以點綴、裝飾,不僅美觀大方,還能加固布料、增加強度,像褲腳、袖口、衣領、鞋面、鞋墊、襪底、頭巾、肚兜、掛包、背包加上刺繡,不僅打破了面料大面積的單一色彩,加強了衣物優美的輪廓,還耐磨經穿,比使用單純的面料更結實。

我國的民間刺繡講究「情」,講究民俗傳統。例如:枕頭用的繡花樣,同是一種方形圖案,老年人用的大多採用福、祿、壽的題材,意思是祝願老年人健康長壽;小孩子用的多採用「五毒」圖案、老虎圖案,意思是避邪鎮惡,祝福小孩子像老虎一樣勇敢健壯;年輕人燕爾新婚,則一般是選擇鯉魚鬧蓮(象徵愛情的和諧)、蓮(連)生貴子、鴛鴦戲水一類的圖案,以祝福新婚夫婦家庭美滿、多子多福。又如:挑花或繡花的手帕,是姑娘們貼身的用品,也常常用來饋贈情人,作為定情的信物,因而繡得極為漂亮、大方,隱藏著姑娘心中的秘密;孩子們的「虎頭鞋」、「虎頭帽」,則因為寄託著母親的希望和祝福,格外做得雄壯威武,透著那麼一股子結實憨厚的猛勁。所以,從中國古代民間刺繡的傳統看,我國古代的民間刺繡,大多是把實用性、裝飾性同人們追求生活美滿的理想、願望結合在一起的。它在實用性的前提下,力求形式美又寓意吉祥,或借物傳情,把人們真實的情感以濃縮的形式表達出來。

中國古代的民間刺繡,主要有繡花、挑花、貼花幾種。

繡花是用綵線(絲線、絨線、棉線等)按設計好的圖案在織物上綴連出美麗的紋樣,古代叫作「黹〔zhi指〕」或「針黹」。繡花多為婦女所作,在男耕女織的古代社會是婦女的主要職業,因而也是「女紅」的一部分。

中國古代的繡花起源很早,商周時已很發達。我國各地出土了不少精美的綉品,像春秋的「鳳鳥穿花紋綉」、戰國的「龍鳳虎紋綉」、漢代「長壽綉」等,都是當時貴族服用的精品。這些朝代的民間刺繡十分罕見,主要是因為布帛不好保存,沒有流傳下來。我國的刺繡有廣泛而深刻的群眾基礎,產區分布極廣,但以江南最為流行。明清時期,江南「家家養蠶,戶戶刺繡」,對中國刺繡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我國古代民間繡花的方法很多,有鋪針、平針、纏針、散針、打子、套扣、盤金、辮子綉、鎖綉等,技術雖不如宮廷繡花講究,但題材廣泛、形式活潑,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我國古代民間的繡花有傳統但不程式化,它就地取材,因材施綉,隨其所好,把真實的感情注入到一針一線之中,因而有著華美而刻板的宮廷繡花無法比擬的風格。平常我們說民間工藝是生活的藝術、現實的藝術,於此也可見一斑。

我國的民間繡花根據地區的不同、風俗習慣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流派和風格。一般地說,南方和北方比較,由於南方是蠶絲的故鄉,有幾千年織繡的歷史,繡花技術普遍比北方要高,風格也細膩纖秀,相比之下北方就顯得粗獷、豪放。南方、北方各個地區之間相比也有著很大的差別。如南方蘇州地區的繡花精細雅潔;長沙一帶的繡花優美質樸;廣州一帶的繡花艷麗清新。北方陝西的繡花用針較粗,色彩鮮麗;山西的繡花針法細密,講究大紅大綠底色與淡雅的圖案對比……這些差別,構成了中國古代民間刺繡的奼紫嫣紅,使它們顯得更有生氣,更有特點。

古代民間繡花著名的地區主要有江蘇蘇州、湖南長沙、廣東廣州、四川成都等(明清江南四大名綉「蘇綉」、「湘繡」、「粵綉」、「蜀綉」就是在千百年民間刺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北方的山東,春秋戰國時繡花非常發達,「齊郡世刺繡,婦女無不能者」,後來形成樸素渾厚的「魯綉」。河南開封的「汴綉」,湖北武漢的「漢綉」,浙江溫州的「甌〔ou歐〕綉」,北京的「京綉」等,也都是在歷史悠久的民間刺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著名綉品。

古代民間繡花的題材非常廣泛,一般是以花卉、蟲鳥、動物和民間傳說的人物為主,而且多寓有吉祥的含義,如喜(鵲)上眉(梅)梢、牡丹富貴、三陽(羊)開泰、金(魚)玉(蘭)滿堂、馬上封侯(猴)、瓜果連綿、麒麒送子等。構圖講究飽滿、對稱、有均衡感。

挑花,又稱十字綉,是嚴格按照布料經緯紋絡以小十字挑織花紋圖案的刺繡方法。挑花圖案以十字形直角構成,有獨特的變形幾何形裝飾風格,而且刺繡時不傷布絲,反而能加固織物的耐磨損性能,因而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挑花刺繡在我國歷史悠久,以南方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分布最為普遍。明代的時候,浙江南部居民已盛行在衣服領口、褲邊、鞋頭及枕套、床帳、肚兜上裝飾挑花。後來由於這種刺繡技術針法易學,裝飾性強,又能加固布料,所以很快流行到各地。

、挑花以針法、用線的不同又可分為:架花、撇花和纖花。架花是一面綉,撇花是兩面相反的綉,纖花是正反兩面一樣的綉。挑花的裝飾題材,以花卉、動物和樓閣殿堂為主。圖案的布局,一般是布面中心挑綉大團花,四角邊沿挑綉小型的角花、邊花,很講究勻稱和構圖方式。

不同地區的挑花風格也有區別。如漢族的傳統挑花多以白色布為地綉藍花,少數民族挑花則多以青、黑色布綉彩色花。這與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有很大關係。

布貼花是一種用彩色小布塊拼成各種圖案作為用品裝飾的刺繡方法,又稱「補花」。布貼花常用來裝飾服裝、帳簾、枕頭等,還經常與繡花結合在裝飾物上堆起浮雕式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