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代實用性的民間工藝 第一節 陶器和瓷器

民間工藝發源於日常生活用品的裝飾和美化,發源於實用器物的刻飾和加工。考古發現證明,遠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即已有了比較成熟的通過造型、色彩、裝飾來美化生活用品的審美觀念和意識。制陶工藝尤其是彩陶工藝的發明,標誌著我國古代的生產發展和藝術發展發生了重大的飛躍。它的出現,不僅孕育了繪畫和雕塑這一對傳統的姊妹藝術,開中國裝飾藝術之先,同時也為我國幾千年工藝美術的發展奠定了民族化的基礎,其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

彩陶是一種繪有黑色、紅色花紋的陶器,主要流行於仰韶文化時期的黃河上、中游地區。彩陶的形制樣式非常多,烹煮食物的有鼎、鬲〔li利〕,蒸煮食物的有甑〔zeng贈〕、甗〔yan眼〕,盛放食物的有盆、缽〔bo玻〕、盤、豆、碗,搬運水和食物的有罐、瓶、瓮等,造型都很講究圓渾豐滿,符合力學原理。彩陶的繪飾,大都是陶坯打磨後用毛筆蘸紅色(赭石)、黑色(錳化物)顏料繪製的。繪飾的內容,主要是形形色色的幾何形紋(如∽形、十字形、網形、水波形、渦紋形、勾葉形等)和造型生動的動物(如魚、蛙、龜、鹿)、植物(如花果、谷葉、樹枝)、人物紋樣。繪飾風格一般簡練粗放,樸實健美,而且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彩陶都是實用器,彩陶器物的繪飾一般都以表現新石器時代先民的勞動、生活為主,充滿了文明初萌時期質樸奔放的藝術精神。當時的顏料很少,但簡陋的物質條件並沒有能束縛匠師們的藝術才華。他們以簡練的筆觸通過對植物、動物的描繪來表現對勞動果實的珍惜(當時的社會經濟正處於漁獵、採集向定居農業過渡的時期),用富於變化的各種造型的組合來抒發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質樸清新,粗放流暢,洋溢著親切宜人的健美氣息。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曾出土一批人面魚紋陶器,器上人物面部渾圓,眼睛或睜或眯合,頭頂飾魚形裝飾或為半圓形束髮,耳際腮邊各飾有不同方向的魚紋,造型極為生動親切。青海大通孫家寨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舞蹈紋陶盆,畫面是三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手拉手翩翩起舞,形象逼真而富於動態感、節奏感(圖1)。還有一些器物,像甘肅寧定半山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裝飾有多角度多效果的特點。這些陶器紋飾,側面看是迴旋流暢的水波紋或勾葉紋,從上到下俯視則如同一朵盛開的鮮花,很有空間觀念。不少專家說,留心觀察一下我們現在使用的陶瓷器,不管是造型還是裝飾,它們都還閃現著不少和仰韶遺物相同的特點。這也說明,從陶瓷器的發展歷史看,仰韶彩陶實際上是中國陶瓷器的源,至少是其中的一個源。它和時代稍晚的龍山文化陶器(黑陶)、良渚文化陶器等都為我國陶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圖2)。

古代中國進入青銅器時代以後,造型精美、氣魄宏大的青銅器是貴族統治階級的專用品,民間的實用器物仍是以陶器、竹木器為主。商周時代,民間流行最廣的陶器是輪制或輪模合制的灰陶和紅陶,器形和青銅器有些接近(因為青銅器器形多仿自陶器)。商周陶器的紋飾大多是以刻花的拍板在陶坯未乾時依次捺印而成的,紋飾的形式有S紋、人字紋、水波紋、繩紋、回紋、雲雷紋等。周代後期出現一種適宜光線下能辨別花紋組織結構但又不露凹凸痕迹的暗紋陶,其製作原理是陶坯半干時在器身表面用拍板或其他工具加力壓印研磨,使陶質密度增高,燒成後表面即呈現出發光的黑灰色。這是當時民用陶器的珍品。

商周陶器的最高成就是製作精美的白陶和帶有晶瑩陶釉的釉陶。

白陶是以高嶺土為原料經高溫燒制的胎質潔白細膩的陶器,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址中即有發現。商代製作的白陶鬶〔gui規〕、盉〔he和〕、豆、簋〔gui鬼〕、壺、爵等,泥質洗鍊精細,造型工整富麗,純白無瑕,加上宛轉繁茂的雕飾花紋,非常珍貴。釉陶是以某些天然礦物和植物(如燒鹼、石灰、草木灰等)塗抹在陶坯上經燒制而形成陶釉的陶器。這種胎質灰白、堅硬質密、表面掛有一層透明青釉的釉陶,和粗瓷器的化學成分相近,因而也被稱之為原始瓷。釉陶商周遺址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址中發現很多,尤以長江下游的浙江、江蘇、江西和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為最多,造型以尊、罍〔lei雷〕、簋、豆、壺、盂為主。雖然它和白陶一樣當時還不是勞動人民日常的用品,但陶器從素燒發展到彩繪,從無釉發展到有釉,卻標誌著我國古代的制陶技術已向瓷器燒制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當時我國東南沿海還流行一種胎質與原始瓷接近但表面不掛釉的印紋硬陶,燒成溫度在1200℃以上,這在當時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我國最早的、真正的瓷器是東漢晚期才出現的,或者說,由陶到瓷、由原始瓷到瓷器,它的過渡時期最終完成於東漢。我國浙江紹興、上虞、金華等地發現了很多東漢晚期的青瓷窯址。據測定,這些窯址發現的瓷片燒成溫度已達1310℃±20℃,抗彎強度在710公斤/cm2。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區別是原材料使用和燒成溫度的不同:陶器使用一般粘土即可制坯,燒成溫度在800℃—1100℃之間;瓷器則必須選擇高嶺土,燒成溫度在1200℃—1400℃左右。瓷器胎體硬度高、半透明,具有耐腐蝕、易清洗、造型美觀的特點,所以隨著三國兩晉瓷器的發展,它很快就以絕對優勢代替銅器、漆器成為人們日常飲食起居中最重要的生活用品。南北朝以後,「南青北白」,成為當時瓷器生產的基本趨勢。

「南青」,是說南方以浙江為中心的瓷窯多燒制晶瑩如湖水的青瓷;「北白」,是說河南、河北一帶的瓷窯多燒制潔白無瑕的白瓷。不過,這只是大體而言。因為白瓷的生產是北方工匠在學習南方青瓷燒制的基礎上發明的,他們不僅燒制白瓷,也燒制青瓷和黑瓷。

隋唐是我國瓷器高度發展的時期。當時「南青北白」的大格局雖沒有變,但北方青瓷、三彩、花釉及南方釉下彩瓷的發展已預示出我國瓷器的發展要出現一個新局面。唐代瓷器造型豐富,裝飾多彩,據陸羽《茶經》記載,唐時以燒制精良陶瓷而聞名天下的窯場有越窯(浙江紹興、上虞、餘姚一帶,唐時屬越州,以燒制有玉色效果的秘色瓷著稱)、邢窯(今河北內邱,唐時屬邢州,以燒制優質白瓷聞名)、鼎州窯(今陝西富平,唐時屬鼎州)、婺〔wu務〕州窯(今浙江金華,唐時屬婺州),岳州窯(今湖南湘陰,唐時屬岳州,以燒制玻璃質感很強的青瓷為主)、洪州窯(今江西南昌,唐時屬洪州,以燒制醬褐色青瓷聞名)、壽州窯(今安徽淮南,唐時屬壽州,以燒制獨具風格的黃釉瓷聞名)等。考古發現,唐長沙窯(今湖南長沙)、邛〔qiong窮〕窯(今四川邛崍〔lai來〕)、鞏縣窯(今河南鞏義市)、魯山窯(今河南魯山)燒制的釉下彩、三彩、白瓷、青釉瓷、花釉瓷等水平也相當高。

宋代是我國陶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當時名窯遍布南北,陶瓷裝飾豐富多彩,各種胎刻亦獨具風格。據明人記載,當時有五大名窯藝冠群窯。這五大名窯是定窯(今河北曲陽,宋時屬定州,以印花、刻花、劃花白瓷聞名)、汝窯(今河南寶豐,宋時屬汝州,以青釉瓷著稱)、官窯(北宋官窯在今河南開封,南宋官窯在今杭州,專門燒制宮廷用瓷器)、哥窯(在今浙江龍泉,傳有章氏兄弟各主窯事,哥主者稱哥窯,以冰裂紋片瓷器著稱)、鈞窯(今河南禹縣,宋時屬鈞州,以窯變色釉瓷器著名)。與五大名窯並稱的還有八大瓷系,即定窯系、磁州窯系(磁州窯在今河北磁縣觀台鎮一帶,宋時屬磁州)、耀州窯系(耀州窯在今陝西銅川,宋時屬耀州)、鈞窯系、龍泉窯系、景德鎮窯系(景德鎮窯在今江西景德鎮)、越窯系、建窯系(建窯在今福建建陽縣,以燒制黑釉瓷聞名於世)。這些名窯和窯系,以它們獨特的燒制技術和裝飾技法爭奇鬥豔,使宋代瓷器工藝異彩紛呈,享譽於世界。

宋代瓷窯有「官窯」、「民窯」之分。「官窯」是官辦的專為封建統治階級生產宮廷用瓷器的窯場,瓷器講究富麗典雅,裝飾講究細密繁縟,是典型的宮廷工藝瓷器;「民窯」是民辦的瓷器生產窯場,它們除了被迫生產部分向皇室進貢的產品,其餘大部分都主要是民用,故而一般成本較低,風格也講究健美樸實,屬典型的民間工藝瓷器。

根據文獻,宋元時期最有特色的民窯是北方的「磁州窯」和南方的「吉州窯」(在今江西吉安,隋至宋吉安稱吉州)。磁州窯以生產盤、碗、罐、瓶為主,還有瓷枕和玩具。它的特點是大量使用在胎上用筆作鐵畫或用半刻半畫、多彩剔花的方法燒制獨具風格的白釉黑花、黑釉白花及黑褐釉彩器,裝飾清新洒脫,具有濃厚的生活風情。磁州窯喜歡用花卉、人物故事、生活小品(如乘涼、踢球、馬戲、嬰戲、放鴨等)、動物(包括想像中的動物如龍、鳳、麒麟、天馬和現實中的動物如猛虎、野兔、喜鵲、鴛鴦、游魚等)及通俗詩詞、民間諺語等作為裝飾的主題。花紋的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