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航空事業的創始 第二節 試製各類飛行器

飛行成功與否的關鍵,是製作有「機關」的飛行器。我國古代史籍有關這方面的記載也比較多。古書《山海經》里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從前,西方有個奇肱〔jigong基宮〕國。那個國家的人會獵取飛禽,還會造飛車。人坐著飛車就可以隨著車飛到老遠的地方去。商朝第一個君主湯在位時,有一次刮西風,刮來了奇肱國的人和飛車;隔了10年,有一次刮東風,又把人和飛車刮回去了。在這個故事裡,人們不僅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從來沒有見過的會飛的「龍」的身上,而且也不再依賴什麼上天神靈了。他們想靠自己的雙手,製造出一種器械來乘風飛行。

到了我國春秋戰國交替的時期(公元前5世紀初),生產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鐵制的工具已經開始廣泛使用了,機械學、物理學、軍事工程學的初步原理,也被一些人掌握了。在這些思想和物質的基礎上,出現了墨子(約公元前486年—約前376年)製造的飛鳥。據說大哲學家墨子曾經帶領300多個弟子專心研究飛行原理。花了三年的時間,製成一隻會飛的木鳥,古書上把它叫作「竹鵲」或者「木鳶〔yuan冤〕」。關於這件事,我國很多古書里都有記載。但是也有把製作「木鳶」的功勞,算在春秋時期最著名的匠人魯班帳上的。我們認為,那隻木鳥不管是墨子造的,還是魯班造的,它飛一日也好,飛半日也好,總之,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在2300多年以前,我國就出現了第一架飛行器。東漢時期的大科學家張衡,也製作過一隻「木雕」。這個「木雕」飛行器的最大特點,是在它的腹中安上了「機關」,只要開動機關,它就能夠獨自飛出好幾里遠。張衡首先設計用機械作為飛行的動力,這是一項了不起的試驗。

到了唐朝,一個天才的工匠韓志和又製作了一架極為精巧的飛行器。有一次,他先給皇帝製造了一張能飛起來的「龍床」,差點把皇帝嚇著。後來他又製作了一個形狀像鳥兒那樣的飛行器,能夠做出飲水和吃東西等動作,還會鳴叫。更令人驚奇的是,只要開動機器,它就能夠凌空高飛,升高100尺左右,飛行距離約為四五百尺。韓志和生活的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文化科學發展較快的一個時代。據古書記載,當時的其他工匠也有會制木雞、木鶴的,有的會舞,有的會飛。這些精巧的木製器物,反映了八九世紀時我國勞動人民在木工技術方面的高度成就,也反映了當時對飛行技術的研究和探討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宋元以後,我國還有關於製作「飛彈」、「熱氣球」等的記載。早在14世紀初期,我國勞動人民就在製作風箏和火藥箭的基礎上發明了最早的「飛彈」,《武備志》里所記載的「飛空擊賊震天雷炮」和「神火飛鴉」,就是現代飛彈的雛形。這些飛行火器的發明,在世界飛行史上應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火藥到火箭,再進一步發展到飛彈,這是我國勞動人民對人類飛行事業做出的重大貢獻。此外,同飛行有關的氣球,我國勞動人民也早就發明了。據說公元10世紀,我國就出現過一種能夠飄浮在空中的「颺燈」。到了元朝,飛行器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有一個叫哥德斯春的美國人,在他寫的《西洋航空發達史》一書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14世紀初期元朝仁宗登位時,在首都北京上空,升起了一個大氣球。據說,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氣球。還有,現代直升飛機的螺旋槳在高速旋轉時,會產生很強的上升力量的現象,在我國也很早就發現了。古代民間一直流行著一種為兒童喜愛的玩具竹蜻蜓。竹蜻蜓有幾種做法,最簡單的就是在一個兩端扭成或削成相反斜角的、長三四寸寬約半寸的小葉片(木片或竹片)的中間,垂直固定上一根小圓木杆就行了。玩的時候,我們只要搓動木杆,然後放手,竹蜻蜓就會脫手飛起來。這種竹蜻蜓的葉片同現代直升飛機的螺旋槳,不論在形狀上,還是在飛行原理方面,都是一樣的。

雖然我國勞動人民對人類的飛行事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但是由於我國長期停滯在封建社會階段,近代又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被埋沒,沒有最先實現人類飛行的夙願,沒能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飛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