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古代的海運大國 第三節 七下西洋的壯舉

在我國古代海運史上,有一樁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之盛舉,這就是聞名中外的明朝太監鄭和船隊下西洋。從公元1405年到1433年,在近30年的時間裡,鄭和率領著巨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途經亞洲、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現今非洲東岸的索馬利亞和肯亞一帶。我國勇敢的船工歷盡千難萬險,開闢了一條又一條的遠程航線,在中國和亞非人民之間,架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友誼「橋樑」。

鄭和生長在元末明初的動蕩年代裡,他原來姓馬,是個回族人。祖籍雲南。他祖父和父親都稱「哈只」,在伊斯蘭教中這是一個尊貴的稱號,只有那些歷盡千難萬苦到紅海之濱的伊斯蘭聖地麥加去朝過聖的人,才能夠取得這個稱號。鄭和幼年就聽到他的祖父和父親講述跋山涉水的歷險經過,知道一些國外的風土人情和航海知識,並且立志長大後要航海到麥加去朝聖。

他11歲進宮,成了一名太監。後來在朱棣發動的兵變中,他的機敏和才幹為朱棣所賞識,親自賜其姓「鄭」。

公元1405年,鄭和第一次遠航西洋的船隊組成了。這是個大得驚人的船隊,有62艘巨大的寶船,連同中小船隻,合計有200多艘。船隊有27000多人參加。我國古代所說的東洋和西洋,實際是以南海為界。南海以東為東洋,南海以西則為西洋。西洋還包括印度洋及其沿岸國家。

在啟航那天,適逢秋高氣爽,海面上颳起了東北風,這正是下西洋的極好時機。

經過10多天的晝行夜駛,船隊的前方隱現出一片陸地,占城(今越南南部)國到了。這是出國後訪問的第一個國家啊!占城的國王聽說中國派來了大船隊和使者,非常高興,親自前來迎接。他騎著大象,頭戴金花冠,身著節日的服裝,由500多名威武的士兵簇擁著。士兵們一手拿刀,一手拿皮盾牌,隨著行列中的裊裊椰笛聲,翩翩起舞。這是占城國迎接尊貴客人最隆重的儀式。歡迎儀式後,鄭和把中國的禮物送給了國王,國王也把占城的禮物送給使者鄭和。商人都紛紛前來做生意。馳名世界的中國瓷器、綢緞博得了很高的聲譽。中國船隊則收購占城商人送來的象牙、香料和藥材。

告別了友好的占城,他們又繼續向南前進。一路上經過爪哇國、舊港國(這兩國均在今印度尼西亞),穿過了馬六甲海峽,先後到達錫蘭(今斯里蘭卡)、古里(在今印度西南沿海阿勒皮一帶)等地。

在長達近30年的時間裡,鄭和先後七次出使西洋。這七次遠航,可以分為前三次和後四次兩個歷史時期。前期三次的航海,船隊航程主要以古里為限,活動範圍不出東南亞和南亞,主要是為了同上述地區諸國建立和平友好關係,並為下一步向南亞以西遠航建立中途候風轉航的據點。後期四次航海,船隊每次均駛往忽魯謨斯(今伊朗一帶)以遠,開闢新的航線,同一些從來不通中國的亞非國家建立友好關係,打開中國到亞非各國的海上之路。

在後期航海中,鄭和出海航程最遠的是第五次。公元1417年,經過四次下西洋實踐的鄭和,這一次又順利地到了馬來亞半島西岸的滿剌加(馬六甲)。從這裡出發,船隊分頭活動。其中一部分船,穿過馬六甲海峽,到忽魯謨斯和阿丹(今亞丁);另一部分船穿過馬六甲海峽後,先到了錫蘭國。他們又繼續西行,經過20多天的晝夜行駛,到了非洲大陸。船隊又繼續沿岸南駛,一直駛到非洲東海岸的麻林(今肯亞)。這是鄭和船隊最遠的一次航行。這次出訪,滿剌加、古里、爪哇、占城、錫蘭、麻林等十幾個國家都遣使隨船到中國朝貢。他們辭還時,明成祖命鄭和與其偕往,並賜各國國王錦綺沙羅彩絹等物。應柯枝國王可亦里之請,成祖還賜其印誥並封其國之山為鎮國山,親制碑文賜之,以志友好。

鄭和病故於第七次遠航途中。此時明成祖及仁宗已逝去,鄭和也60歲了,但他仍率27000多人的船隊遠航。沿途,他一一拜訪前六次訪問過的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會見當地的政界領袖和友好人士,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同時,他又增訪了一些過去沒有訪問過的國家和地區。鄭和一行足跡遍及南洋和西洋各國,出色完成了出訪任務。在歸途中,操勞過度的鄭和又染病在身,沒趕到中華故土就逝世了。他的遺體由隨船官兵運載回國,隆重葬於南京中華門外牛首山下。現此墓尚存。

偉大的明代航海家鄭和及其船隊,依靠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在驚濤駭浪中與海洋搏鬥。他們勇於戰勝困難和不惜生命代價的開拓進取精神,表現了中國人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他們與亞非許多國家和地區進行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譜寫了中外人民友好的新篇章。他們繪製的《鄭和航海圖》、總結的航海經驗和開拓的遠洋航路都是留給後人的豐富而珍貴的文化遺產,永遠值得我們紀念。人們看到,至今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一直保存著紀念鄭和航海的文物和古迹,如在爪哇有三寶(保)壠、三寶(保)洞、三寶(保)公廟等;在泰國也有三寶(保)寺。在非洲索馬利亞把當地發掘出土的明代瓷器,作為中索人民傳統友誼的象徵。明代傑出的航海家鄭和以其卓越的才能、英勇無畏的精神所領導的七下西洋的壯舉,實為15至16世紀世界大規模航海時代之開端,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歷史事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