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煉丹術和製藥學中的化學成就 第三節 中國古代丹藥化學的成就

1980年,四川成都「丹道醫家」張覺人先生在其九秩高齡之際,寫成了《中國煉丹術與丹藥》一書,是他70年行醫製藥的經驗總結,又是他幾十年登山涉水、訪友尋師收益的精粹。書中輯錄了中國丹藥中最有效最通用的秘驗方劑約30個。其中的「乾坤一氣丹」、「金龜下海丹」、「混元丹」、「毒龍丹」被稱為玄門(即道家)四大金剛,向來是「丹道醫家」每代只傳一人的秘方,幾近絕傳;其他如九轉靈砂,太乙小還丹,中九丸、紅升丹、七星丹、大乘丹等等也都是經過臨床實踐證實確有療效的方劑,可見該書內容十分珍貴。不過把這近30種的丹藥歸納起來,從煉製方法看,不外「升」、「降」、「燒」三種;從丹藥成分看,最主要的,基本上是硫化汞、氧化汞、氯化汞三個類型。所以我國古代製取這三種聖葯的成果正可以做為中國丹藥化學成就的典範。

這是中國煉丹家以水銀為原料製得的第一種神丹大葯。它是一種鮮紅色的化合物,外觀和硫化汞非常相似。方士們只要把水銀在空氣中緩緩加熱,溫度不要太高(要控制在500℃左右,若超過此溫度,生成的HgO又會分解),就可以得到這種物質。他們初時大概是在偶然中得到了它,但又未能分辨出它與天然的丹砂(HgS)有什麼區別,所以誤認為硫化汞加熱可以生成水銀,水銀受熱又可以返還為丹砂,而把所得到的HgO錯當成HgS了。所以《神農本草經》有「水銀,……熔化還復為丹」的話;葛洪所著《抱朴子·內篇》中也有「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的誤解。大概是南朝的陶弘景最先把這兩種物質區分開來,他把單純加熱水銀得到的氧化汞稱之為「汞粉」。但在空氣中加熱製取這種物質,溫度難以控制,收集也困難。在東漢時,方士們也是在偶爾中把水銀與鉛丹放在封閉的土釜中加熱,居然很順利地得到了它。這種「丹砂」直到唐代時仍有人尊之為長生仙藥。及至明代,醫藥學家繼承了這種丹藥,並且改進了升煉的配方,以水銀、焰硝(KNO)和綠礬(FeSO·7HO)三味葯合煉,可以更順利地得到這種物質,產率高,產品純凈。因為是用三種原料合煉成的,所以把它稱之為「三仙丹」,從此它由內服的丹藥轉變為外用的瘍科聖葯。這個配方最早見於明代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刊行的陳實功所著《外科正宗》。此後,這個丹藥的配方又不斷稍有改進。清初時蔣士吉為了增加其療效,又在原料中增加了些雄黃,把這種丹藥改稱作「紅升丹」。不過「紅升丹」的成分中已含有一些砒霜(AsO)了。後來的乾坤一氣丹、混元丹、七星丹、七珍丹、九龍丹、五福滾濃丹等,都是這種丹藥的進一步發展,主要成分也都是HgO,專治癰疽疔毒、梅瘡瘰癧,功能拔毒、去腐、生肌、斂口,可見它在中醫瘍科葯中地位的重要了。

我國大約在隋代時才人工地用水銀和硫磺兩物合煉得到了這種化合物。雖然水銀和硫磺在室溫下一旦接觸就會發生化合反應,但生成的是黑色硫化汞,我國古代呼之為「青砂頭」,顏色很難看,煉丹家一時不會對它感興趣的。把這種黑色物質放在密閉的土釜中加熱,使它升華,才會凝結成鮮紅的硫化汞。升煉成功這種紅色物質的最早記載出現於前文提到的那位茅山道士蘇元明所撰的《太清石壁記》中,他把這種丹藥命名為「太一小還丹」。唐代以後,煉丹家們進一步把它稱之為「靈砂」,據唐人黃休復所撰《茅亭客話》記載,這是因為傳說猴子吃了這種丹藥就能學人說話。這就更增添了它的靈異色彩,更加使方士們對它著迷。從此,升煉靈砂就成為中國煉丹家傾注了最多心血加以鑽研的技藝,有所謂「九轉七返」之說,即把硫化汞煉成水銀(稱為「轉」),再把水銀與硫磺合煉返回成硫化汞(所以稱為「返」),如此多次反覆。他們認為這樣做,「積轉越久,變化越妙」,所得丹砂就越加靈異奇秘。

天然丹砂自古就是中國本草中的重要一員。《神農本草經》就說它能「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殺精魅邪惡鬼,久服通神明不老」,可見漢代時就已經認為它既可作長生藥,又可作健身葯了。明代時,藥學家們則改稱人工硫化汞為「銀硃」。宋應星所撰《天工開物》對升煉銀硃的方法有翔實而且圖文並茂的記載(圖3-9)。據他說,若按其所刊載的工藝,每一斤水銀可得到14兩上等銀硃,外加次銀硃三兩五錢,效益是相當高的了。銀硃的醫療效用主要是治癲癇犯亂,驅邪瘧,解胎毒,潤心肺。張覺人曾說:據師傳,銀硃的靈活用法有30條之多,都確實行之有效。

氯化汞有兩種,一種是氯化高汞(HgCl),俗名升汞;一種是氯化亞汞(HgCl),俗名叫甘汞。都是白色的結晶粉末。中國的煉丹家們早就製取到了這兩種藥劑,他們稱呼升汞為粉霜或水銀霜、霜雪;稱呼甘汞為輕粉或水銀粉。但因為它們都可用丹砂(或水銀)、礬和鹽等共煉而得到,外貌也相似,所以初時方士們常把它們混淆,因此我們對古書的記載必須根據配方才可去判斷是哪一種,不可單以名稱為據。其實分辨這兩種物質也不難,升汞易溶於水,而甘汞難溶於水。

中國的煉丹家們先煉製到的是輕粉,其基本配方是丹砂(或水銀)——礬(明礬、綠礬都可以)——鹽。升煉輕粉的配方最早的見於東漢問世的煉丹術著作《太清金液神丹經》,但用的原料品種過於龐雜。在西晉問世的《崔氏方》中,配方就簡化很多了。及至宋代,在《靈砂大丹秘訣》一書中就出現了上述最簡明的基本配方,並且從此定型。

升煉粉霜的基本配方就是在上述升煉輕粉的配方中再增添一味焰硝。因為添加了這種氧化劑,所以產物變成了氯化高汞。我國大概在東晉時期成功地煉製出了粉霜,配方出現在那時問世的《神仙養生秘術》一書中,不過配方是水銀一硫磺一鹽一硝石。後來經過逐步改進,到了元代才得到上述最簡單而合理的配方,刊載在一部煉丹術著述彙編中,書名叫《庚道集》。從此製造粉霜的工藝也就定型了。中國煉丹家們並沒有把這兩種物質視為長生仙藥,只作為煉丹的輔助性藥物。但很早就研究了它們的醫療功能和生理效應,從宋代以後就都成為重要的醫藥了。輕粉有通便、治瘰癘、殺疥癬的功效。而粉霜在明代以後被尊為瘍科的聖葯之一,能治一切瘡毒、潰瘍、陰疽成瘺、膿水淋漓等症。清初時,瘍醫們又往粉霜中摻入少許砒霜以增加其療效,這種丹藥就是著名的「白降丹」,最早刊載在吳謙的《醫宗金鑒》里。後來的「金龜下海丹」、「八乘丹」、「八虎鬧幽州」、「九龍歸大海」、「水火金丹」、「一點雪」、「毒龍丹」以及眼藥「紫金霜」等「丹道醫家」所稱頌的聖葯,也都是以HgCl為基本成分的。

除了汞製劑之外,中國丹藥化學中對鉛製劑的修鍊也是成績斐然的。鉛所以引起煉丹家的注意,是因為它在化學反應中顏色變化多端,可生成黃色的黃丹(PbO)、橘紅色的鉛丹(PbO)和白色的鉛粉〔2PbCO·Pb(OH)〕和鉛霜(醋酸鉛)。在這些化合物中,鉛粉是早在煉丹術興起以前就製造成功的,製造方法大概是偶然發現的,因為早在商代時我國已大量釀造酒了,釀好的酒往往是貯存在鉛罐里,當時的酒濃度不大,容易進一步發酵被氧化變成醋,於是鉛便會慢慢溶解到醋中,生成醋酸鉛。這種溶液吸收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便會沉澱出碳酸鉛來。春秋戰國時期,鉛粉已是普遍應用的化妝品和白色顏料了。

把金屬鉛放在鐵鍋中緩慢加熱,待熔化後,繼續焙燒,鉛就會被空氣氧化,先生成黃丹,進一步又生成鉛丹。由於PbO色澤金黃,鉛丹貌似丹砂,因此雙雙被方士看中,視為神丹大葯。特別是對鉛丹的煉製,有過不少發明。唐代煉丹家發明了硝磺法,使鉛丹的製作效率顯著提高。其做法是先把黑鉛熔化,加硫磺和焰硝,不斷攪炒,直到完全變為紅色鉛丹為止。到了明代,醫藥學家把這項工藝進一步改進為硝礬法,即把鉛與白礬、焰硝一起加熱。顯然這是製造「三仙丹」配方的推廣。製造黃丹則比較簡單,把金屬鉛或鉛粉用猛火焙燒就可得到了。這種物質又是「灰吹法」冶煉銀的副產品,就是俗名叫「密陀僧」(唐代時曾由波斯國傳入,「此胡言也」)的物質,所以唐宋以後的煉丹家和醫藥學家也就不大特意製造它了。鉛丹和黃丹自古就已經都是醫藥,《神農本草經》已有著錄。

中國煉丹家製造鉛粉的工藝,一直繼承著上述的古法,但也有改進。他們發現,把金屬鉛先製成鉛汞合金,再懸掛在醋罐中,「以醋氣薰蒸」,反應要快得多。然後把刮下來的浮粉(即醋酸鉛與碳酸鉛的混合物)攤在紙上,置於炕上以炭火煨烤一個多月,便成為上好的鉛粉了。這種革新工藝初創於唐代,到了明代為醫藥學家所繼承並加以完善,並成了常規的製法。至於造鉛霜的工藝基本上與鉛粉相同,只是「以醋氣薰蒸」時,要注意加以密封,與大氣中碳酸氣隔絕。早先時,因人們不懂得鉛粉與鉛霜的差別和生成的科學道理,所以總是收集到鉛粉。及至唐代,煉丹家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