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煉丹術和製藥學中的化學成就 第二節 中國煉丹術中的實驗設備

既然煉丹術是化學研究的原始形式,那麼古老的中國煉丹術中使用的設備就可以視為最古老的化學實驗儀器了。當然也應算作中國古代化學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了。

中國煉丹術中煉製神丹的基本化學過程是把金石藥物按方士們設想出的某些配方或混合起來,或按一定布局放入反應器中加熱,而把升華反應產物用適當的方法冷凝,然後收集起來。

使用最早、應用最久的反應器是丹釜,它由上、下兩個用黃土泥燒制的土釜組成,藥物放在下釜中,再倒扣上釜,縫際用封泥泥住,然後加熱下釜,升華的丹藥便冷凝在上釜的內壁上,所以是採用空氣冷凝的方式。漢代製作「五毒丹」的方法是「合黃堥〔mou謀,黃土釜〕,置石膽、丹砂、雄黃、礜石、慈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其煙(即升華產物)上著,以雄雞羽掃之。」這是一個制瘍科葯的工藝,但從它可以看出,早期煉丹術的反應器就是移植了製藥的設備。這種上下土釜的反應器一直沿用到隋代。

到了隋唐之際,開始出現金屬製造的丹釜。圖3-1是根據隋代丹經《太清石壁記》的描述繪製的上瓦下鐵的丹釜。唐初時醫藥與煉丹大師孫思邈所推薦的丹釜也是這樣的。但要明確,下釜雖然是鐵制的,只是求得堅固耐用,但應用時內壁上要敷以一層厚厚的黃泥,乾燥後才使用。顯然,他們通過煉丹試驗已經知道,金屬鐵往往與煉丹藥物在加熱時會發生化學反應,改變升煉的產物,破壞預期的效果。例如孫思邈就用這種設備升煉「赤雪流珠丹」,即製取金黃色晶亮的精製雄黃,如果鐵下釜內壁不敷上泥,則得到烏黑的團塊(金屬砷)。煉丹家是不會把這種「晦惡」的物質視為神丹大葯的。

唐代後,升煉反應器改稱為鼎。放置金石原料以備加熱的鼎叫火鼎,貯放冷水以冷凝升華物(即丹藥)的鼎叫水鼎,所以合起來叫水火鼎。初時的水火鼎很簡單,是分別製造,組裝而成的,如圖3-2所示。根據火鼎與水鼎的相對位置,水火鼎可分為既濟式與未濟式兩種。因為六十四卦中,既濟卦是坤上乾下(或上水下火)?,所以既濟爐因以為名;又因未濟卦是乾上坤下(即上火下水)?,未濟爐也因此而得名。有時為了長時間地緩慢加熱火鼎,又往往將全套水火鼎放入一個大罐(又被稱作「匱」)中,以熱灰來加熱(圖3-3)。及至宋代,已出現定型的、結構複雜的未濟爐與既濟爐。圖3-4中的一些水火鼎是從宋代丹經《金華沖碧丹經秘旨》、《稚川真人校正術》和《丹房須知》上摘錄下來的。在未濟爐上裝配了流水冷凝管來冷卻下部的水鼎。設計如此精巧,可以說已接近現代化學實驗儀器了。

唐宋時期,丹鼎一般要放置在一座壇台上,這種台叫丹台。在神秘主義和迷信色彩籠罩下的古代煉丹術中,丹台的設計也頗有講究,典型的丹台如圖3-5所示,這種丹台稱為「龍虎丹台」,見於唐人孟要甫所撰《金丹秘要參同錄》中。其設計思想很有趣,不妨略為引述幾句,他說:「爐(丹鼎)下有壇,壇高三層,各分四方,而有八門(每方二門,圖中僅繪一門)。」三層壇是與天、人、地相合,八門是象徵八風。他又說:「南面去壇一尺,埋生朱(丹砂)一斤,線一寸,醋拌之;北面埋石灰一斤;東面埋生鐵一斤;西面埋白銀一斤。上去葯鼎三尺,垂古鏡一面,布二十八宿五星燈,前用純鋼劍一口。爐前添不食井水一盆,七日一添。用桃木板一片,上安香爐,各處置,晝夜添。」關於壇上置劍,目的是鎮伏鬼魅邪魔,稱為「大要寶金之器」;垂鏡一面,目的大概是驅趕荒郊野嶺(古人煉丹都得尋人跡難到的名山海島)的精怪老魅,作用與後世的「照妖鏡」相同。

還很值得記上一筆的煉丹設備是宋人設計、製造的一種專門抽煉水銀的「飛汞爐」(見《丹房須知》),外貌如圖3-6所示。遺憾的是講解文字不清晰,圖中也似有遺漏部分(如做為水鼎的蓋)。

在丹鼎中,除加熱的鼎外,還有一種叫做「懸胎鼎」。它實際上就是一個大罐,罐中放水,有時放醋。把藥物用帛、布包紮起來,上端用綿線紮緊後懸掛在鼎內,並浸入水中,加熱煮。通過熱水把藥物中的某些成分浸取出來,而又避免葯料渣滓混進溶液。所以這是一種水法煉丹的設備。後世某些中藥湯劑也是用這種方法熬制。這種操作可以免卻過濾的手續,想得相當巧妙。有的懸胎鼎製作得很精美,如圖3-7所示,它是丹經《上陽子金丹大葯》中記載的。

煉丹術中也用到研磨的操作。先把各種藥物分別地加以機械碾碎,然後再混合,這樣顯然可以加大不同藥物間的接觸,加快反應速度。在古代中藥房中大概很早就有了乳缽和那種現時仍可見到的船形輪式研磨器。而在宋代丹經《丹房須知》中卻記載了一種很講究的乳缽,如圖3-8示,但可惜未作任何說明,不知如何操作,看來似乎有一定程度的自動化,而它的名字卻叫「沐浴」。

在我國古代煉製人造黃金、白銀的方術(一般叫黃白朮)中還另有一些設備,有關的神秘說教更多,但並不複雜,對後世近代化學的啟蒙也沒有多大意義,這裡就不多說了。

在中國古代煉丹術中沒有玻璃儀器,沒有蒸餾設備,這是較阿拉伯和西歐鍊金術遜色的方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