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資本主義萌芽與明清時期的度量衡 第一節 資本主義商業經濟的發展與度量衡的關係

明代前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不斷衝擊著舊的生產關係,農民已更多地從事農業商品生產,從而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以致部分地主也開始對「工商末業」大感興趣。明朝政府對手工業的控制也在逐漸削弱,家庭手工業已不再依附於農業而成為自由的手工業者,在一些地區的手工業部門中,突破了封建生產關係而出現了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僱傭關係。江南一些小城鎮,幾乎都依賴於工商業生活。商業的繁榮促使了貨幣更廣泛的使用。由於銅錢值小,不便攜帶,洪武八年「詔中書省造大明寶鈔……其制方,高一尺,廣六寸」(《明史·食貨志》)。文獻記載多以明鈔與尺相較,各家說法大致相同,以明鄭恭王長子朱載堉《律呂精義》所述最詳:

(1)鈔尺,即裁衣尺,與寶鈔紙外齊。

(2)曲尺,即營造尺,與寶鈔墨邊外齊。

(3)寶源局銅尺,即量地尺,比寶鈔墨邊長,比寶鈔紙邊短,當裁衣尺之九寸六分。

我們曾測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完整之明寶鈔39張,誤差甚微。墨邊平均長31.9厘米,紙邊平均長34厘米。得明朝各種尺長:營造尺32厘米,量地尺32.6厘米,裁衣尺34厘米。迄今所見明代尺共五支,其中以嘉靖牙尺最精,尺長32厘米,其他各尺長短不齊。寶鈔行之不久,因鈔票發行額不斷膨脹,以致信用喪盡,民間交易仍多用金銀布帛,尤其是白銀,使用極為廣泛,大交易用銀,小買賣也用碎銀,在工商業發達的地區,「雖窮鄉亦有銀秤」(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

明朝隨著生產的發展,工農業進一步分工,為促進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繁榮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原來以自然經濟為主體的定期圩集、廟會等,除了農產品的相互交換之外,還有商人、手工業者參加,規模也相對擴大。一些交通方便的地區,如長江流域,沿海地區等,從商人口竟數以萬計。在商業經濟的衝擊下,江南地區形成了東南兩大工商業都會,蘇、杭、松、嘉、湖五府出現了一些新的城鎮,許多外來商賈和小手工業者都湧向這些地區。手工業縣鎮之間由於商業交往頻繁而保持著極密切的關係。在天津市文物公司收藏著一件萬曆年間製造的瓷權,白地青花,具有典型的明代青花瓷風格。權頂有不等邊六面體鼻紐,用以繫繩,有兩個面書寫「金玉」「富貴」,頂端檯面書寫「萬曆肆拾柒年孟冬月吉□制」。權身也呈六面體,每一面書寫一個字連成「公平交易,正直」。「萬曆肆拾柒年」即公元1619年。在此之前度量衡器上所刻銘文多是表現封建統治階級的威嚴,為各個時代的政治服務。而萬曆瓷權上的銘文卻一改過去的風格,出現了「公平交易」、「金玉富貴」這類代表資本主義經營思想的內容。又如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天啟三年盒裝式銅砝碼,外盒四面和底部刻「長洲縣押,吳縣押,兩縣會同,當堂較准,拾兩抄頒,天啟叄年捌月拾捌日給匠陳爵造」,天啟是明熹宗年號,天啟三年為公元1623年,長洲縣與吳縣在明清時均屬蘇州府,兩縣毗鄰,是當時中國東南地區手工業、商業中心。「兩縣會同當堂較准」,意謂經過兩縣官府共同檢驗的標準砝碼。除了由官方校驗的砝碼外,還有由商人自行校驗的。1977年河南滎陽汜水虎牢關出土了一件明代砝碼,現藏鄭州市博物館。砝碼四面刻「貳拾伍兩,巨玉寰,崇禎丁丑年置,校準一樣三個,與皇柏亭、段清宇、衛奉樓相同」「合同」。「崇禎丁丑」即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此砝碼當是由皇柏亭、段清宇、衛奉樓三個商號互相校準的標準砝碼。

隨著資本主義萌芽,過去一直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中,主要用來徵收賦稅的度量衡器具,逐漸受到商人們的青睞,成為保證公平交易的工具。儘管度量衡制度、標準仍由官方制定,但是商人們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各商會以及各行各業對度量衡量值的準確一致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從而出現了度量衡不僅由官方校準,商人們也相互校準的現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