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清始建 8、入關當即,招降吳三桂

多爾袞統率大軍,出瀋陽西行。因為有山海關阻隔,他選取了皇太極先前的舊路行軍,準備繞道內蒙古地區,從今撫寧、遷安、遵化等地附近的長城口突入關內。十五日早晨,大軍出發才行五里,突然停止前進,眾將士都感到奇怪。原來據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派出兩名使者郭雲龍和楊坤,向清朝請兵求援,抵禦李自成農民軍的進攻。

多爾袞得此信,心中又喜又困惑。喜的是,以前屢次招降吳三桂,都未能成功,此次卻送上門來主動要求合作;使他困惑的是明朝已經滅亡,吳三桂處境艱難,卻沒有投降之意。用的竟是借兵求援的語言,這不禁讓多爾袞懷疑吳三桂信里是否有詐,因為山海關方面的情況,他仍然一無所知,也無法確定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吳三桂一直同清軍交戰,這封求援信來得太過突然,他在思想上毫無準備,僅憑一封書信,怎麼能輕易相信呢?不過,多爾袞還是從信中看到了某種希望,他沒放棄。

吳三桂在信中提供的信息,使多爾袞對明亡後的形勢有了進一步了解,入關的心情更為急切,決定冒險一試。吳三桂在信中給多爾袞指明了一條路線,是繞道山海關。多爾袞沒有按照吳三桂約定的路線,也沒有走原先自己安排的內蒙古路線,而是大膽地改變行軍路線,直發山海關。

在進發山海關的途中,多爾袞並沒有急於催促行軍速度,只是以每日三十里的速度進軍。吳三桂在信中求援的急迫溢於言表,但是卻讓自己繞山海關而行。從這點上,多爾袞一直心存疑惑。難道是吳三桂預料到農民軍要攻打山海關,為了做好迎戰準備提前向我大清求援么?或者說,還有其他無法預料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嗎?這是一個矛盾點,也是一個關鍵點。多爾袞覺得自己似乎已經在這點上看到了一絲端倪,卻又一時無法想通。所以他作了一個決定,並不急於進發山海關,等待山海關方面吳三桂的進一步消息。

現在農民軍的問題在多爾袞心裡已不佔首要位置了,當前最現實的問題是如何招降吳三桂,而不是他信中所說的「借兵求援」。這時,多爾袞已經把先前那點無法預料的事想通了,吳三桂之所以向大清借兵,無非是遭受了農民軍的進攻,兩軍實力懸殊,吳三桂雖然佔地理上的優勢,但也未必是農民軍的對手,所以才會向自己請求支援。那麼自己選擇這條路走也是對的,先不急於進兵,等待事態的發展,讓吳三桂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歸降於大清,確定了這點,再去救援也不遲。多爾袞想到這裡,心裡頓時顯得明朗多了,思量再三,在途中他給吳三桂寫了一封回信。

多爾袞撇開吳三桂信中所提具體條件而不論,簡要地概括了范文程幾次建言所闡述的基本思想,向吳三桂聲明大清出兵的本意,打出了「消滅農民軍,救民於水火」的旗號;並對吳三桂的義舉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就與他提出的為君父「報仇」,同「流寇」不共戴天的呼籲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效果。但此信的主要目的,是最後幾句話,勸吳三桂「來歸」,其實就是投降,給予封王的最高獎賞。招吳三桂歸降,是皇太極早就定下的政策,先前屢次招降都沒有結果。但是以目前吳三桂的處境,卻是勸降的絕好機會。多爾袞抓住了這一點,決心將可能性變為現實。

多爾袞派人飛馬先行送信,自率大軍仍然按照原來的行軍速度前行。

此刻,吳三桂正在為自己發出的第一封信而後悔不已,他沒想到農民軍竟然來得如此迅猛,心裡暗嘆失策。本來他認為農民軍剛攻陷京師,在沒站穩腳跟、穩住朝綱之前,不會貿然派兵出戰,卻沒想到才剛過幾天,農民軍就派兵來攻打山海關了。可能是因為上次自己投奔農民軍後又憤然離去引起的。不過這也怪不得自己,農民軍不義在先,自己本誠心要投奔他們,他們卻做出了如此「齷齪」的事情來。不但把自己的親屬治罪,甚至霸佔了自己的妻子。一想到這裡,吳三桂心裡就憋不住火。連自己妻子都保不住,不是一個大丈夫所為。農民軍的做法讓吳三桂死了投奔之心,最後把籌碼又壓在了清軍身上,希望清軍能夠借兵援助自己。

正在吳三桂焦急之際,多爾袞的信也正好傳了過來。看完信里的內容,吳三桂大鬆了一口氣,心想:真是蒼天有眼,沒讓多爾袞接受自己安排給他的路線,希望總算又燃起來了。吳三桂也在信中看明了多爾袞的意圖,如果他走的是這條道,按常理推算,應該早就到了。現在看來,無非是給自己下個坎,逼迫自己降清。只要自己同意了他的要求,援兵可能早就到了。由於事態緊迫不容再耽擱下去,吳三桂馬上又給多爾袞回信。

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回信,得知農民軍果真正逼近山海關,和自己先前的猜測不謀而合。吳三桂處境危險,其救兵如救火的焦急心情躍然紙上。他在信中先是大肆吹捧了清軍一番,其後附帶了一條抵抗農民軍的計謀,讓多爾袞直入山海關,首尾夾擊,剿滅農民軍,再直取京師。看來這不會有假,因此多爾袞把最後的疑惑也消除了。然而,仍使他想不明白的是,吳三桂對歸順清朝的事,為何隻字不提?他在心裡權衡了下利害關係,覺得自己是考慮過多了,信中表面上無意,但吳三桂內心裡已經默認了大清,歸順是遲早的事情。想到這裡,他心裡頓時釋然了。目前最關鍵的是徹底擊敗農民軍,山海關絕不可以落入農民軍的手裡。

多爾袞不再猶豫,下令部隊急行,從連山開始,才真正意義上地急速前進。

關北的天氣無常,晝夜溫差極大,白天烈日當頭,夜晚則冰冷異常,如同兩個世界一般。多爾袞雖然也顧及到了這一點,但和形勢相比,多爾袞選擇了後者。因此馬不停蹄,日夜不停,人馬饑渴難耐,頂著被狂風吹起的漫天黃土,踏著漆黑如墨的坑窪不平的路,拚命似的朝目的地趕,到寧遠城下時,已經夜深三更。探不清城與城之間的距離,只能看見城中發出微量火光,便尋著光前行過去。有將士提議多爾袞先在寧遠城休整一晚再行。多爾袞拒絕道:「此時一刻也耽擱不得,吳三桂在信中估計我們已經到了寧遠,可是我們剛到寧遠,如再在寧遠停歇一晚,農民軍肯定會捷足先登搶佔山海關。我們必須趕在他們的前頭到達山海關。」

清軍過寧遠而不入,士兵們睏乏難耐,眼看到了歇腳的地兒,卻繞了過去,心裡大都不解,卻也沒有辦法,礙于軍令只好拼著勁朝前趕,趁著夜色疾馳。到了二十一日天剛破曉,距山海關僅剩下百里左右。清軍將士們忍著饑渴,顧不上歇息,到傍晚,已抵山海關外十五里的地方,多爾袞下令停止前進。至此清軍疾行了一晝夜,賓士了二百里。

在吳三桂兩次派遣使者的接引下,清軍終於及時到達山海關前,這時已聽到關上炮聲不止。由於清軍及時趕到,解了吳三桂的燃眉之急。從吳三桂的信中和遣使者來請兵的過程來看,吳三桂已經默認了降清的想法。雙方都不做白做的「買賣」,多爾袞的意圖便是招降吳三桂,奪山海關;而吳三桂則考慮到自身處境,除了降清已經完全沒有別的出路了,所以在派遣使者求援後,吳三桂馬上做出了降清的舉措,命令部下以剃髮表明自己降清的決心。

收服吳三桂是皇太極一貫的想法,之前也做過嘗試,但是都沒能成功。根本的原因不是吳三桂鐵了心要與明朝共存亡,而是當時的形勢讓他還有選擇的餘地。當多爾袞後來接到吳三桂主動派人送來的「祈兵」信的時候,他知道招降吳三桂的機會來了。但是時機還不夠成熟,因為吳三桂是「借兵」而不是「歸附」。多爾袞根據對形勢的分析,判斷農民軍隨時都可能對吳三桂發動進攻,所以他沒有接受吳三桂的建議,而是直奔山海關,為的就是在吳三桂陷入絕境的時候「幫上一把。」但他又不急於進軍,就是要給農民軍留出足夠的時間來進攻吳三桂,好讓他在困境中前來歸附。多爾袞這種對形勢的判斷能力和對時機的把握能力,不能不說超出常人百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