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製圖六體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理學成就 第三節 法顯與外國地理認識

法顯(公元334—420年)原姓龔,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襄垣)人,我國東晉時代的著名高僧和佛經翻譯家。

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後,不僅有許多印度僧人、佛徒來到中國進行佛教宣傳,而且,我國也有不少信徒前往印度,親自在佛教發源地學習佛學。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顯以65歲高齡,與一些同行者也開始了前往印度尋求佛法的旅行活動。他們從長安(今西安)出發,經今西寧,翻越祁連山,進入河西走廊,經敦煌、鄯善(今新疆若羌)、〔wū烏〕夷(今新疆焉耆)、于闐(今新疆和田),西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周遊印度的北、西及東部。此後沿印度半島東海岸下至印度南部,經師子國(錫蘭島)、耶婆提(今蘇門答臘),繞行南海、東海,到山東半島登陸。前後歷時13年又四個月,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同行的人,中途逃離的逃離,死亡的死亡,只有法顯一人回到祖國。他是我國最早遍游印度並由海路回國的第一人。回國後,他以自己親身經歷寫成《佛國記》(又稱《法顯傳》或《歷游天竺記傳》)一書。《佛國記》以其優美簡潔的文字記述了中亞和印度等地的地理、風俗人情、歷史、佛教等情況。其中有許多關於當時域外地理的新認識、新記錄。

如關於于闐、蔥嶺至北印度一帶的地理描述,法顯在《佛國記》中寫道:

自蔥嶺已(以)前(指今新疆和田一帶),草木果實皆異,唯竹及安石留、甘蔗三物與漢地同耳。從此西行向北天竺(印度北部地區),在道一月,得度蔥嶺。蔥嶺冬夏有雪,……彼土人,人即名為雪山人也。度嶺已,到北天竺。始入其境……順嶺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艱岨(阻),崖岸險絕,其山唯石壁,立千仞,臨之目眩,欲進則投足無所。下有水,名新頭河(即印度河)……河兩岸相去減(即不足)八十步,九譯所記,漢之張騫、甘英皆不至。

這一段比較詳細地記述了帕米爾高原及印度河上游地區的地理形勢、河流、物產等知識。

再如關於錫蘭島(今斯里蘭卡,當時為師子國)的認識和記述,說:

其國本在洲上,東西五十由延(由延,當時印度的距離單位),南北三十由延;左右小洲,乃有百數,其間相去或十里、二十里,或二百里,皆統屬大洲。多出珍寶珠璣,有出摩尼珠地方,方可(約)十里,王使人守護,若有采者,十分取三……其國和適,無冬夏之異,草木常茂,田種隨人,無有時節。

這一段文字準確描述了錫蘭島與周圍的島嶼分布,以及島上的氣候特點、景觀狀況和農業生產習俗,給人以清晰的熱帶國家印象。

關於印度河流域的地形大勢,法顯也有認識和記述,他寫道:「新頭河,兩岸皆平地。」又說:「自新頭河至南天竺(印度南部),迄於南海,四五萬里,皆平坦無大山川。」不過,這裡的四五萬里顯然有些誇大,「無大山川」也不盡符合事實。

但無論如何,法顯的這次旅行和帶回的地理見聞,豐富了當時我國對中亞南亞地區的地理認識。尤其是保存至今的他的這本遊記(《法顯傳》),更是我國,甚至世界上最古老的遊記之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