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製圖六體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理學成就 第二節 酈道元的《水經注》

在我國北魏時期,出現了一部宏大的地理著作,它的出現給我國後來的地學和史學發展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被清代地理學家劉獻廷譽為「宇宙未有之奇書」 。它就是酈道元的《水經注》。

酈道元(公元446?—527年),字善長,北魏范陽涿鹿(今河北涿縣)人。他少年時就喜歡讀書和外出遊覽,對地理書籍和山川名勝極有興趣。成年後,他曾做過多年地方官,足跡幾乎遍及長城以南、淮河以北廣大地區:他到過平城(今山西大同);觀看過白道城(今呼和浩特市北)附近的陰山腳下的流泉;在比陽(今河南泌陽)考察過水系;在魯陽(今河南魯山)考察過汝水上源;安徽壽縣八公山、山東半島都留下他的足跡。他每到一地除注意地理考察外,還特別重視向當地居民詢問了解各地的歷史地理情況。《水經注》就是他在大量史料和實際考察基礎上寫成的一部巨著。北魏延興二年(公元527年),他被任命為關右大使,在赴任的路上,被叛將雍州刺史蕭寶寅派兵圍困在陰盤驛亭(今陝西臨潼縣東)而遭殺害。

據傳三國時代有一部簡略的水道著作《水經》,記述了全國137條主要河流,其記述內容也比較簡單。因此,酈道元就決定註解、擴大它的內容。遂徵引400多種文獻資料,加上自己的考察而撰寫成《水經注》一書,計40卷,30多萬字(其中五卷在宋代已佚失,現在所見40卷本為後人分析其他各卷而成)。這樣,《水經注》一書在名義上就是為《水經》作注,在形式上採取了以《水經》內容為綱,分列單句注釋的方式。即《水經》之語成為書中的「經文」,每句「經文」下的注釋考證等內容便是「注文」。同時在敘述上也略微區別:凡水道流經之地,「經文」用「過」,只舉大都會之名;而「注文」則用「逕」,且採錄大小城鄉郡邑繁多之名;「經文」的郡縣之名只為當時(三國時代)地名,而「注文」則兼及沿革變遷。不過,儘管書中「經」、「注」有如此形式上的差別,但從整個體系上看,「經」、「注」卻是渾然一體:「經文」猶如大綱提攜,「注文」正如眾目附系,成為一部獨立完整的地理著作。

在具體記述內容上,《水經注》主要是以水(河流)為綱,記述河流的發源、流經、匯入,併兼及河流的水文、變遷等情況,以及大量地貌、植被、土壤、物產、人口、交通、風俗、政區沿革、歷史掌故等方面的豐富內容。總之,《水經注》不僅是水道記述,而且幾乎涉及了當時社會及地理知識的各個方面,是一部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歷史沿革地理等內容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第一,《水經注》雖然是我國6世紀時的一部地理著作,但它所包含的豐富的地理內容,卻是古代地理著作中空前絕後的。

就《水經注》的記述範圍來說,它記述了北自安州(今河北隆化),南至日南郡(今越南中部),東至海,西達印度這一廣大地區的河流及人文地理情況。主要包括了我國的灤河、海河、黃河、山東半島諸河、淮河、長江、珠江、塔里木河、元江——紅河,以及印度河、恆河等流域的1252條河流。據統計,現存的《水經注》殘本記載的湖泊至少有560個、瀑布60多處、溫泉20多處,總記湖泊、陂澤、河渠水道等水體2596個。估計原書記載至少在3000個以上 。這樣宏大的內容,在我國古代地理著作中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例如,清初黃宗羲的《今水經》,所記河流僅304條。清中葉齊召南的《水道提綱》雖然記載河流達8600多條,但它是包括了清代比北魏更廣大地域的水系。而就《水經注》與《水道提綱》都記述的渭河水系來看,《水經注》記述直接入渭的一級支流就有105條,而《水道提綱》只有38條。因此,就水文地理資料而言,《水經注》的記述確實在我國古代地理著作中是無可比擬的。況且它在水系之外,還包括了豐富的其他自然地理(地形、氣候、土壤等)、人文地理、歷史地理等內容,這也是古代地理著作中少有的。

第二,由於《水經注》援引了眾多的古代典籍史料和豐富的內容,它一出現就引起了史地學界的極大關注,並對後代的輿地學和歷史地理研究產生很大影響。從唐代李吉甫撰寫全國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圖志》,到後來杜佑的《通典》、宋代鄭樵的《通志》等,都不斷引用《水經注》的內容以編訂地理志書。明清學者著地誌,更是引用不疲,視之為「聖經賢傳」。就是現代歷史地理學者復原考論古代地理情況,也仍然以《水經注》為重要依據。特別是後人還仿《水經注》體例撰寫地理著作,形成我國古代地理著作著述中一種獨特的寫作體裁。

第三,形成了專門從事《水經注》研究的「酈學」學派。《水經注》出現不久,史學界就對它本身的刊印、文字校理給以極大關注。從宋代至明清竟在學術界形成一個以校注整理《水經注》文字為主的「酈學」學派。如戴震、趙一清、楊守敬等。至今專治《水經注》的仍然代不乏人,而且興起從地理學角度去研究、分析《水經注》各項地理內容的新趨勢,進一步豐富了「酈學」的研究內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