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招賢納士 4、悲喜交集,滁州親收三義子

朱元璋剛攻下滁州不久,正忙於整理軍紀和各方事務,忙得不可開交。這一日,朱元璋稍稍有了空閑,突然想起自己的家人,想到如果父母和兄弟姐妹們能活到今日該多好,一時思緒萬千,心情悲傷。

突然聽到有士兵來報,說是城門口有一個漢子,說他是朱元璋的姐夫李貞。朱元璋還以為是自己剛才念及家人,尚在夢中,定睛一看,果然門口立著一位兵士,讓他再報一遍,果然是有個叫李貞的盱眙人,要見自己。

朱元璋也顧不得那人是真是假,策馬即奔向城門。

到了城門口,見官兵圍著兩個人,一大一小。朱元璋走進一看,那人果然是姐夫,只是幾年不見,他顯得非常疲憊,蒼老不少,身旁的孩子衣衫襤褸,瘦骨伶仃。朱元璋失聲道:「姐夫,姐夫,真的是你嗎?姐姐她怎樣?……」

李貞和孩子眼中溢滿淚水,不待大人回應,那孩子說道:「我母親她,她活活餓死了。」朱元璋心中更為悲痛,同時注意到李貞身邊這個叫保兒的孩子。他悲傷的眼神中不是少年應有的無慮,而是充滿了鎮定和痛苦,雖然才十幾歲,卻是少年老成,身材瘦弱,骨骼卻發育得很好,愈加顯得渾身都是骨頭。注視他的眼神,朱元璋倍覺親切,那是一種親情的融合。他想起自己的姐姐,想起這個孩子正和當年失去雙親的自己同齡,而那孩子鎮定的眼神分明有自己的影子。

安頓好姐夫和外甥保兒,往事如潮水般湧進朱元璋的腦海,無法平息。

過了幾日,又有人來投奔,說是朱元璋的侄子。守城的官兵半信半疑,不敢耽誤,即刻向朱元璋彙報。朱元璋也還真有些疑慮,怕有人聽說自己收留了姐夫外甥,冒名前來,但他又心存僥倖,期待真的是自己的親侄子。當年朱元璋出家時,只和二哥道別,大哥已死,大嫂帶著侄子離開朱家另嫁他人。此時,朱元璋心中正激動地猜測此番是二哥娶妻生子了,還是大哥的孩子來了。

朱元璋懷著複雜而激動的心情再次來到城門口,滿懷期待。

他看到一個婦人和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那婦人低垂著頭,孩子倒無驚懼恐慌。朱元璋正思量著如何判斷,那婦人開口說話,一聽口音原來是離家多年的大嫂,朱元璋心中又是一陣酸楚。他知道大嫂當時那樣做,也是沒有辦法的選擇,否則只能連侄子也餓死。

大嫂說,聽人說重八今日在滁州做了大將軍,威風得很,鄉下都傳得神乎其神。她雖另嫁但從未忘記在朱家的時光,這個孩子跟著她不會有什麼前程,請叔叔收留他,栽培他。

朱元璋也沒什麼好說的,自己的親侄子豈有不收之理,再說大哥早逝,撫養侄子也是應該的。他當即應允下來,朱元璋的侄子狗兒就留了下來,而朱元璋的嫂嫂執意離開,再三拜託朱元璋照顧狗兒後就離開了,也不願留下地址。

狗兒到來的第二天,朱元璋喊來保兒,還有他在定遠收留的一個孤兒沐英。那沐英孤苦可憐,但聰明伶俐,朱元璋就帶在了身邊。

朱元璋先對狗兒說:「按理你是保兒的哥哥,今後你們在一起要像親兄弟一樣,還有沐英,你們兩人不可欺負他。」朱元璋拉起狗兒和保兒的手,以父親的口吻說道:「你們是我的至親,如今到了我跟前,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樣。」然後拉著那兩個孩子走到沐英跟前,說:「沐英,我在定遠遇到你,就決定把你撫養成人。今後,你們三個都是我的孩子,做我的義子,好不好?」

三個十幾歲的少年都經歷了苦難和失親之痛,如今有朱元璋做義父,都很欣喜。朱元璋為保兒取名李文忠,為狗兒取名朱文正,沐英就做周舍,也稱為沐舍。

自此,朱元璋對這三個孩子嚴格要求,並為他們請了先生,教他們讀書識字,學習做人的道理,平時也讓三個孩子讀些兵書,練習武功,準備把他們培養成文武雙全的有用之才。經過朱元璋的悉心培育,用心教導,這三個義子茁壯成長。

眼看朱文正、李文忠、沐英已經長成十八九歲的青年,飽讀兵書,生活在軍營中,個個都有著將帥之氣,論起帶兵打仗來個個生龍活虎,計謀不斷,勇猛有加。朱元璋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他知道,如果用好這些義子,他的事業則多了三個幫手,但也有相反的可能,他們年輕,未經世事,難免仗勢放曠。因此,朱元璋在平時的生活中對三個義子要求嚴格,從不放縱他們,但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情感上約束教育他們。朱元璋最常講的就是,要銘記失去親人的痛苦,珍惜今天的機會,把目光放遠,不怕吃苦。他常常告訴三個義子,自己之所以取得今天的小成就,靠的是大家的力量,以此講做人處事的道理,培養他們的忠義意識。

這三個義子對朱元璋是既愛又怕,因為義父對他們犯錯從不姑息,哪怕是一點小錯也嚴加懲罰,而他們表現好的地方也不多加讚揚。這三個青年在私人情感方面對朱元璋是又愛又怕,而從一個兵士的角度,他們對朱元璋是絕對的敬服,在幾年朝夕相處的生活中,他們目睹了義父做人做事的風格,他們心悅誠服。

在李文忠十九歲的時候,朱元璋就委他以大任,讓他以舍人身份統帥親軍。雖然李文忠知道這是義父在找機會鍛煉自己,但心中還是有些擔憂,擔心自己太年輕,軍隊中的兵士多比他年長。朱元璋生氣地說:「征戰無兒戲,你若對自己無信心,別人更不可能信服你。戰爭就是要冒著必死的決心才可打贏,統帥則要以身作則,事事為先。你是我的義子,就要拿出義子的威嚴,你不能也不可能靠著義子的名義生活,你得靠自己的本領征服兵士。這一次你只能成功,萬不可失敗,否則你再也難以做將領!」說完後,朱元璋轉身即走。李文忠聽此,自覺理虧,調整了心態。李文忠援池州,順利地破了元軍,他的驍勇有為在軍隊中令人稱讚嘆服。此後,李文忠帶兵打仗,屢立戰功,成為東定浙、南入閩、北征大漠的名將。

和李文忠相比,朱文正不是一個乖孩子,或許仗著自己是朱元璋的親侄子,他平日的行為完全是公子哥的派頭,花天酒地。他身邊的人,包括李文忠和沐英也不便向朱元璋彙報,再說他除了行為不檢點,愛喝酒,也未惹出別的禍端,周圍人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朱元璋並不是一個傻瓜,他憑著敏銳的觀察力,覺得朱文正背著他做了些不好的事情,因為每次講到不要貪圖美色、不可貪杯的時候,年輕氣盛的朱文正神色總有些異常,這一點點異常被朱元璋看在眼裡,但他並未明說,也未指責朱文正。

朱元璋有自己的打算,他知道這個侄子身上有他的影子,那就是不服輸的叛逆精神。對這種叛逆的青年,說服是沒有用的,只有委以重任,等真正的問題出現,用事實告訴他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讓他認識到做一個將帥不可意氣用事,不可放蕩自己的行為。

朱元璋先派朱文正駐守洪都,駐守洪都的朱文正不屑於守衛城池,依然留戀煙花場所,整日飲酒作樂,疏於管理守衛之事。朱元璋並不知道朱文正如此玩忽職守,只是感覺到朱文正並不滿意,也不樂意做一個城管。

時機終於來了,朱元璋左右權衡很久,決定派朱文正率兵對抗陳友諒。朱文正一下子從醉酒的日子中清醒過來,陳友諒率六十萬大軍已臨城下,義父派他這樣一個毫無征戰經驗的小將領兵對付,而且他手中不過幾萬人馬,他不得不冷靜思考對策。朱元璋已經下令「誓死保衛洪都,全力對付陳友諒」,這一戰是你死我活,也是以少對多、以弱對強的搏鬥。但正是在劣勢中,朱文正的鬥志才愈加頑強。他用頑強的意志和他的將領氣魄調兵遣將,抵抗了六十萬大軍的進攻,戰勝了強大的敵人陳友諒。這一戰讓朱文正一鳴驚人,連許多身經百戰的大將都不得不嘆服。

相對於李文忠和朱文正,沐英更懂事些。他和朱元璋非親非故,卻被朱元璋帶在身邊,收為義子,他倍加珍惜這種機遇。在戰亂、兵營、征戰中成長的沐英,最敬服朱元璋,也最聽話。沐英十八歲的時候,被授為帳前都尉,參與守鎮江,開始擔當軍事重任。對這樣中規中矩的義子,朱元璋也是按部就班發展他的潛力。沐英早年雖無驚人之舉,卻在後來進攻雲南、守衛雲南、發展雲南中作出了貢獻,而且對朱元璋是忠貞敬仰如一。

在當時的軍隊中,收養義子是一種風氣。將領們想要培養自己的心腹或者忠心的幹將,喜歡收養優秀勇猛的青年,通過一個「義」把關係拉近。頂著「義」字,義子們勢必以忠義之心相敬,打仗的時候多捨身拚命,緊要關頭充當先鋒。而且,可以通過義子體察士兵將士的動態。在此後的歲月中,朱元璋又收了二十多個義子。這最初的三個,有兩個是有血緣關係,對這三個義子的任用和培養,朱元璋是因材施用,他們在朱元璋的事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立下不朽功勞。但朱元璋也絕不庇護義子,所以後來親除朱文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