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招賢納士 3、定遠城中,拜求賢才李善長

朱元璋攻下定遠的時候,積蓄了初步的軍事力量,算是有了自己的小部隊。正在要離開定遠進攻滁州的時候,一日傍晚,朱元璋帶著幾個兵士從城外要入城,在城門口遇到一個騎驢的讀書人。兵士都是騎馬,見到騎驢的布衣,不禁失笑,向來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那騎驢的讀書人敏銳地看了看朱元璋,遂鞭驢繞道。

朱元璋就在這極短的時間,迅速觀察了一下那個讀書人,覺得此人目光敏銳,相貌儒雅,頗有好感,遂問道:「先生且慢,可否請問先生尊姓大名?」

那讀書人也不作答,哼了一聲說:「請問你又是誰?」

身旁的小兵嚷道:「放肆,定遠城中誰不知朱公子?!」

朱元璋喝道:「不得無禮,在下朱元璋,請問……」

不待朱元璋問完,那人就有些驚訝地說:「你是朱元璋?鄙人定遠李善長。」

說完策驢而走。

朱元璋聽說是李善長,忙派兵士跟隨去請。

朱元璋在淮西一帶當游僧的時候,就已耳聞李善長的才氣,知道此人有智謀,懂得兵法,又有料事如神的美名。如今是他事業起步的時候,他多麼渴望能得到這樣的人才相助。

不料,過了許久,士兵回來稟報,說李善長拒絕來見朱元璋,跟隨一路,軟話硬話說了不少,他就是不來。原來李善長這些日子也聽聞義軍領隊朱元璋的一些事迹,對這個人有些興趣,今日一見,果然氣宇不凡,眉宇間透露著英勇之氣,又能對讀書人以禮相待。但李善長想知道這個朱元璋到底以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目的來找自己,故意不來相見。他知道若朱元璋懂得吸納人才,必會再來請求。

過了兩日,朱元璋抽空親自去李善長的住所求見。

李善長見朱元璋親自來,依然沒做聲,他還想再觀察觀察朱元璋。

只見朱元璋誠懇地說:「前日兵士無禮,驚擾先生,朱元璋特來賠罪。」

李善長道:「賠罪且不用,若是為賠罪,公子可回了。」

朱元璋慌忙道:「當然不是,元璋是個粗人,讀書不多,如有得罪,請先生寬恕。早就知道先生的才學,元璋很欽佩,今日特來請教。」

李善長原本冰冷的臉色稍稍有了緩和,示意朱元璋在院中的石凳就座。

朱元璋則先請李善長入座,自己方才坐下。見李善長面色稍緩,說道:「元璋參軍不久,定遠是咱攻下的第一座城,可是咱心裡很擔憂。」

李善長眉頭一皺問道:「公子擔心何事?」

朱元璋抬頭望望天空,長嘆一聲,遂面帶憂色問李善長:「如今四方兵起,天下大亂,敢問先生何時才能太平?」

李善長說:「公子應該知道漢高祖劉邦吧?」

朱元璋歉意地笑笑說:「知道是知道,但咱讀書少,讀史更少,還請先生明說。」

李善長高聲說道:「漢高祖也是平民出身,卻能平定天下,原因在於高祖心中有大志,看得長遠,知人善用。而軍隊紀律嚴明,得地克城,從不亂殺無辜,愛戴百姓,也受到百姓的擁護。高祖起兵不過五年,天下大勢即見分明,成就帝業。」

朱元璋聽此一番話,不禁點頭稱讚,彷彿受益不少。見朱元璋是明理之將,李善長心中喜悅,接著說:「如今元朝已如朽木,朝政不綱,民不聊生,已經到了土崩瓦解的時候。高祖沛縣人,距濠州不遠,可算是公子同鄉,你若能學習漢高祖劉邦的優點,想要天下太平不會久遠。」

朱元璋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受用不少,感慨他的軍隊甚至濠州,所缺少的就是這樣能博古通今、出謀獻策的文才。

朱元璋即行拜禮道:「多謝先生指點,元璋懇請先生和咱一起為天下百姓共謀太平之日。」

李善長大笑道:「公子勿言謝,善長一介布衣,不敢受禮。如公子能答應一事,善長可以考慮跟隨之事。」

朱元璋忙說:「先生請講。」

李善長說:「公子攻克定遠的時候,得到官糧數千石,善長懇請公子用糧倉中的一半糧食救濟地方百姓。」

朱元璋一時不知如何回答,神色猶豫,吞吞吐吐道:「先生要咱拿出一半官糧給百姓,這是不是太多了點?這些糧食是咱招兵買馬,發展實力的基礎啊。散了糧食,沒了物質保障,如何能平定天下呢?」

李善長聽此,笑道:「就憑你這樣的想法如何能平定天下,看你也和其他義軍首領無甚差別,公子請回。」說完,李善長徑自走向房內。

朱元璋只好回去。一宿無眠,輾轉思索。

次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朱元璋即到李善長家求見。

李善長正在院中讀書,朱元璋聽到朗朗書聲,不禁止步,停在門口,李善長高聲誦讀的正是漢高祖劉邦的傳記。直到李善長讀畢一頁,望見久等的朱元璋,招呼一聲,朱元璋才邁入門內,行禮拜見。

李善長知道有事,故意說:「公子一大清早,趕來聽善長讀書嗎?」

朱元璋道:「能聽先生讀書講史,也是一種智趣。咱想了很久,想通了,今日即貼出布告,開倉放糧,歸還百姓,全部散去,一石不留。」

李善長聽此心中喜悅,笑道:「公子果然是聰明人,善長願意為公子效綿薄之力。」

「好,太好了,有先生相助,元璋不勝感激!」朱元璋激動地對李善長再次行禮道。

李善長通過這幾次觀察,知道朱元璋是一個懂得用人、有禮節、能納言的將領,見他又能愛護百姓,為大局著想,有遠見,當下決定跟隨朱元璋。

朱元璋又親切地對李善長說:「先生年長,禮當位尊。今後相處,不必公子來公子去的,稱咱元璋就好。元璋自先生處受益頗多,敬為師長,日後,就稱先生吧。」

李善長說:「萬萬不可直呼公子之名啊。這軍中有軍中的規矩,善長以為如今公子謀劃從濠州獨立出來是非常正確的。公子雖實為將領,但未受封,不如稱為『上位』。這樣一來,既無僭越之意,又符合實情。」

「好,先生明智,『上位』這個稱呼很有特色,聽起來還蠻親切的。」朱元璋接著說,「咱求先生,還真像當年劉備三求諸葛亮呢。咱現在還不能自比劉備,實力不足,但先生您確有諸葛亮的才能啊。」

李善長笑道:「上位過獎了,只恐怕今後的歷史中,上位要比過劉備,而李善長不能相比諸葛先生啊。」

朱元璋遂說:「多謝先生。元璋雖從軍不久,但也知道好的軍隊還要有好的參謀,如今群雄四起,成就事業並非易事。咱朱元璋一定會盡心儘力保護先生,尊重先生。在濠州的時候,咱見到的文書幕僚,都是左右逢源,多對武將不滿,弄得文人和武將之間關係很差,難以配合,所以曾經輝煌的五元帥如今困在濠州城,毫無發展之力。好的將帥還要有得力的幕府和勇猛的將士,懇請先生替咱做個橋樑,溝通將士,出謀劃策。」

朱元璋的誠意和對讀書人的敬重,打動了這位年長朱元璋十九歲的賢士。李善長自此跟隨朱元璋,受到朱元璋的禮遇,被朱元璋留做掌書記。

而在不久後,郭子興得知朱元璋求到文才李善長的時候,用盡手段想讓李善長輔佐自己,甚至強請。李善長甚是苦惱,怕因自己夾在中間,反而弄得朱元璋和郭子興之間出現僵局,也擔心朱元璋對自己有疑心,從此不再信任。

而朱元璋得知李善長被郭子興強請進郭府以後,並未有任何疑心和不滿,而是推心置腹地跟李善長談心:「郭元帥對咱的恩情,咱永世不忘。如今,郭元帥已經對咱心存疑慮,他們父子二人留在濠州城不求發展,又懼怕咱勢力增強,分裂也是早晚的事。先生對咱的指點和輔助,咱心中有數,先生的為人咱也心中有數,無論是先生跟誰,咱都敬重先生的選擇。如今,咱位階低,先生若跟隨郭元帥,咱絕無怨言,如若先生信任元璋,咱感激不盡。」

聽朱元璋如此申明大義之言,李善長堅決地拒絕了郭子興,忠心耿耿地跟隨朱元璋,一心一意做好朱元璋的幕府,無論是溝通將士、主帥、各方勢力,還是出謀劃策,都傾心儘力,使得朱元璋的軍隊人盡其才,內部和諧,外部周全。自此,朱元璋的心中有了漢高祖劉邦作為自己的榜樣,為人處事、打仗領兵、對待百姓,處處向他學習,而朱元璋的軍隊也受到民眾的擁戴。

李善長在朱元璋的軍事和政治生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這個角色的才華能得以施展,是因朱元璋對人才的重用和善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