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亂世群雄 9、江州為都,陳友諒稱漢王

殺了倪文俊,受了封賞的陳友諒並沒有滿足。倪文俊的失敗和下場並沒有嚇倒他,反而振奮了他。陳友諒是漁家子,小的時候因窮困和身份低下受到歧視,後刻苦讀書,在州衙中做文書,算是有了份像樣的工作。而這份工作並不好做,也不稱心。不久,自尊心極強的陳友諒就辭職了,辭職後回家做了漁民。做漁民並非他的理想,他在觀察情形,在官府的經歷使他了解到元朝的衰落和腐朽,而起義軍的聲望吸引了他。要改變命運,陳友諒深知,像他這樣出身卑微的人,只有靠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手段和智慧,才能贏得受到敬重的籌碼,取得想要的權力和地位。經過一番思索,陳友諒率一批漁民投奔蘄水徐壽輝的起義軍。陳友諒用盡策略向上攀爬,在征戰中表現出色,提升得很快。

此時,離倪文俊計敗身亡不久,身為平章政事的陳友諒還是天完國的馬都元帥。他掌握的兵力約有四十萬,另外兩位握有軍權的分別是明玉珍和徐壽輝的堂弟徐壽武,他們各自的兵力不過十萬左右,陳友諒成為天完國軍力最強的元帥。這時,陳友諒可以算得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他擁有如此強大的兵力,且有著重要的政治身份。然而人的慾望常常是難以滿足的,並且會一直膨脹,陳友諒對權勢的慾望,隨著權力的增強而更加強烈。

在陳友諒的心中,天完國的大片土地都是自己率兵打下的,想想這兩年的成就,實在是很驚人:安慶、池州、龍興(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撫州、贛州、信州(今江西上饒)、襄陽等這一大串地名在陳友諒的腦海中飄過。如此大的成就已經讓他征服了天完國不少臣子,就連皇帝徐壽輝也漸漸地讓他三分。而陳友諒在征戰中的聰明之處是,雖然他明白起義軍靠的是貧苦農民,但他並不像很多將領那樣,打擊甚至搜刮地主富商,而是以高傲的姿態要這些人跟他合作,那些有錢的人見能保住性命和部分財產,自然願意屈尊求饒。

這是因為,陳友諒兒時受盡他人的欺凌,另一方面,陳友諒打著長遠的算盤。在軍隊中混了這麼久,陳友諒善於觀察,精於世故,明白農民軍的心理,也清楚農民將領的弱點。要成就大事業得靠農民不錯,但是農民沒文化,不懂得思考,常常很魯莽,所以還是得團結那些有識之士。同時,陳友諒也很注意拉攏元朝的官員投靠起義軍。像元兵部尚書黃昭和進士解觀等人,都是陳友諒竭力拉攏過來的,對他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經過倪文俊事件,陳友諒更加謹慎地謀劃如何取代徐壽輝。之所以是取代,是陳友諒深知必須以事實讓眾人信服自己,而非單純地除掉徐壽輝。所以,陳友諒的這個計畫戰線很長,範圍也很廣。他第一步要做的是再擴大自己的威望,現在武將們個個都很服他,文臣們都有些清高,不太願意跟他往來,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收攏文臣的心,讓那些人乖乖地為自己服務。陳友諒的第二個計畫是除掉徐壽輝的心腹,把徐壽輝手中的那二十萬兵力拉到自己旗下,這樣徐壽輝就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皇帝了,想取代他稱帝就自然不難。

陳友諒開始施行計畫的第一步。在陳友諒看來,文人其實沒什麼能耐,就是喜歡舞文弄墨、發表評論而已,給些實惠其實很容易拉攏,他也知道那些人往往自命清高,死都不願屈尊服輸。要收服這些人,首先得製造事端,讓這些人對徐壽輝不滿,然後自己趁機搞分裂,把能拉攏的拉攏過來,不能拉攏的想法排擠出權力中心。

這一日,徐壽輝宣布要遷都龍興,其實早有風聲說皇上要遷都,只是都未進入實質性的討論中。聽到這個消息,一部分人很驚訝,一部分人很平靜,看來是早有討論,陳友諒不驚訝也不沉靜,他有自己的盤算,他擔心的是徐壽輝對自己有所防備,借遷都之事重整軍政權力的分配。陳友諒明白,無論如何都得阻止遷都,這既是自己保存實力的舉措,也是證明自己威望的時機。陳友諒並沒有當面反對徐壽輝的提議,退朝之後,陳友諒開始採取行動。他聯合了大批武將反對遷都,同時拉攏幾個對遷都之事有異議的文臣。這樣陳友諒算是把這件事做成功了,他對自己也更有信心。

證明了自己的聲望和實力,接下去,陳友諒開始策劃如何除掉趙普勝。因為趙普勝是徐壽輝的親信,在天完國握有重要兵權,拉攏這個人是不可能的,要想順利稱帝,除掉這個人是最保險的做法。雖然陳友諒可以找借口直接殺掉趙普勝,但為以後的發展考量,陳友諒決定設計陷害他。

在起義軍中,最恨的就是叛變。陳友諒就用了這一招。他讓自己的親信冒名趙普勝寫信給朱元璋,言辭懇切地陳述天完國如何紛亂,已無立足之地,請求朱元璋收留,言下之意就是要投靠朱元璋。朱元璋收到此信,也不管真假,他早已耳聞天完國內部分裂嚴重。此時也管不了那麼多,對他來說周圍的勢力越分散,越弱越好,所以他立即派人到漢陽,準備讓天完國的勢力更為分散。而陳友諒則在暗中打探觀察,還派人秘密聯絡朱元璋派來的人。原來朱元璋讓人來收買趙普勝的門客,且在城中散布趙普勝要投降朱元璋的消息,這個消息陳友諒的人比朱元璋的密探傳播得還要凶。

這一日,陳友諒見人證物證皆在,決定採取行動。

但是,陳友諒並未親自向徐壽輝揭發趙普勝「叛變」一事,而是串通了其他官員,讓別人揭發,他來收場。

早朝的時候,只見一個官員向徐壽輝報告城內將士有人叛變的信息,另一個官員則含沙射影地直指叛變的人是趙普勝。正在徐壽輝一時不知該如何裁決之時,陳友諒正色說:「皇上,在下以人格擔保,趙將軍忠於皇上,為天完國出生入死,絕無叛變之心。」

聽此言,徐壽輝心裡舒服了些,他無法相信跟隨自己多年,忠心耿耿的趙普勝會叛變。

陳友諒的話剛說完,就另有官員站出來,看了一眼陳友諒,彷彿很不屑的樣子:「陳元帥自然是心向趙將軍,你們私下交好,各位也都知道。可是如今人證、物證都在,各位不能不信啊,帶人。」

幾個兵士押著一個人進來,此人正是趙普勝的一個門客,有不少官員都知道。其實這個人並不想揭發趙普勝,他知道趙普勝實屬冤枉,但是他的確接受了朱元璋那邊的錢財,被陳友諒知曉,陳友諒威脅他說,要麼他死,要麼趙普勝亡,讓他做個選擇。人都是自私的,在最關鍵的時刻,總是不得已地想到要保全自己的性命。這個小官吏就是這樣無奈中選擇指證趙普勝。

這個人還帶來一封信呈給皇上:「小人該死,是趙將軍讓我寫此信給朱元璋,朱元璋也許諾說要給趙將軍封賞……」

不等他把話說完,徐壽輝大怒:「夠了!你為何不早些呈報,同樣是居心叵測吧?」

那小吏戰戰兢兢地看了一眼陳友諒,陳友諒嘴角微微牽動,算是一絲微笑,他方定定神說:「不是小人不報,是陳大人不信,還差點要了小人的命。」

陳友諒忙跪下說:「臣罪該萬死。如今人證物證皆在,臣無話可說。臣該罰,臣向來欽佩趙將軍的為人,不敢信此。如今……如今臣奏請皇上大義滅親,除掉……除掉……」說著痛苦萬分的樣子,極為感人。

就這樣,陳友諒以光明正大的理由殺掉了趙普勝,趙普勝手下的兵力逐漸被陳友諒收納。面對趙普勝被殺的情形,一些人感受到天完國內權力鬥爭的慘烈,心中恐慌,像丁普朗和傅友德兩位,深知跟陳友諒不是一路的,直接投靠朱元璋去了。而陳友諒也不在乎,如今的局面,越分散對他越有利。

殺了趙普勝之後,徐壽輝心中也恐慌起來,因為有人真的去投靠朱元璋了,他也看到陳友諒現在越來越厲害。遷都,必須遷都,只有這樣才能重整朝政。徐壽輝下令,強行遷都龍興。徐壽輝的這一決定影響了陳友諒的計畫。他只有加快行動,趕在遷都成功之前,除掉徐壽輝,反正都是遷都,那他就再建個新都,這是陳友諒心中的想法。

而徐壽輝也不是愚笨之人,他知道強行遷都,陳友諒必定會有想法,所以決定找個借口把陳友諒支出去領兵,然後帶領城內人馬遷往龍興。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的臘月,空氣中凝結著寒冷的氣息,也凝結著重重的心事,徐壽輝率領水路軍十萬沿江東下前往江西。不料,徐壽輝一行到江州碼頭時,看到了最不願看到的人——陳友諒。陳友諒一副忠臣的樣子,恭敬懇切地迎接,一時徐壽輝這些人反而不好意思起來。

徐壽輝到了江州,可謂是進了陳友諒的手心。江州是陳友諒的地盤,在這裡除掉徐壽輝,陳友諒有十足的把握。陳友諒在心裡暗自高興:「這次真是徐皇帝自己送上門來了,就等咱陳友諒干一番大事吧。」幾乎是把徐壽輝在江州囚禁了幾個月,直到次年的六月,陳友諒藉機邀請徐壽輝遊船,派人悄悄殺了徐壽輝。陳友諒昭告天下,江州為都,國號大漢,自稱漢王,並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

陳友諒在江州稱王,使得此時的天下頗有幾國鼎立之陣勢:元朝、誠王、漢王、明王是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